孟庆旸|面对面|“青绿”孟庆旸:静待画中千年,惟愿以绚烂此身成全时空的联结

虎年春晚“出圈”后 , 被誉为“青绿风暴”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端午期间过境南京 , 震撼了无数观众 。 剧中 , 舞者们姿势各异站立 , 融为一片青绿色的山峦 , 生动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 “青绿”扮演者孟庆旸更因“青绿腰”而爆红 , 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专访时 , 她笑说 , 生活一如既往 , 全国巡演已百余场 , 节奏紧凑 , 几乎每个周末都身处一个新城市 , 她调剂的方式除了放空就是看小说 , 爱看科幻和侦探类型 。
“我静待画中千年 , 惟愿以绚烂此身成全时空的联结”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灵感来源于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绘画长卷《千里江山图》 , 故事讲述了《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时 , 一位故宫研究员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北宋 , 化身“展卷人” , 带领观众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 , “窥”见希孟创作这幅传世名画的过程 。
孟庆旸饰演的“青绿” , 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 , 而是一个写意角色 , 一个从青绿山水中凝练出来的物化形象 。
担任《只此青绿》文博顾问的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曾分享过给《千里江山图》拍照的往事:当光线渐暗 , 画上的青绿色就会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 。 因此 , 主创们从画作中使用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中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 就有了“青绿”这个符号性角色 , 并且认为 , “青绿” , 或许正是那把开启画家精神世界的钥匙 。
将“青绿”化作舞姿于台上蹁跹 , 正是领舞孟庆旸要做的 , 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
“这个角色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 起初真不知道该如何呈现 。 而且演绎传统文化作品需要知识和底蕴 。 如果内心没有这些 , 光靠眼神和形态是传递不出来的 。 尤其是那种写意的状态 , 必须真正从文化中还原 。 ”孟庆旸下了很大的功夫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还组织带领大家去故宫博物院参观学习 , 了解古画的背景 , 观摩古画中宋代女子的体态、神态 。
孟庆旸在采访中还道出了编剧徐珺蕊为“青绿”写的小传:“我静待画中千年 , 惟愿以绚烂此身成全时空的联结 。 ”加上两位总导演的指引 , 让她慢慢感受到“青绿”在《只此青绿》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 “演绎它时需要打开想象力 , 舞蹈不需要女人的柔美 , 而是要那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 就像是古代文人的傲骨气质一样 , 像是心中怀有日月的那种情结 。 ”
韩真和周莉亚两位总导演在采访中不断被孟庆旸提及 , 她说 , 两位导演给予了她足够多的帮助 , 在引导她时常常使用古词诗句 , 比如 , “青绿”站立不动时 , 心里要想着“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并将这些内心外化到角色的层次变化上 , 所以某一个地方是该眼睛用力 , 还是眉心用力?要如何笑?是否需要带有情感?都需要细心揣摩和呈现 。 “‘青绿’带给人的是一种疏离感 , 冷冽克制 , 是宋代传统美学中沉静隐晦之美 。 观察青绿的表情 , 你会注意到她的垂眸 , 她不取悦任何人 , 她内心强大的自信不需要通过目光去传递 。 ”
孟庆旸说 , 作为舞者 , 对一个角色 , 从很吃力的理解到慢慢融入 , 这个过程真的特别享受 。
剧中 , “青绿”通过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颇具禅意和丰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 , 来展现千里江山 。
风靡全网的“青绿腰” , 是网友们给取的名字 , 它在整个舞蹈中代表“险峰” 。 孟庆旸笑说 , “青绿腰”需要腰腹肌和腿部等综合力量 , 在动作上 , 要让身体形成几何状态 , 右脚在前 , 左脚在后 , 腰部慢慢向后 , 倾斜至90度再回正 , “除了外表这些 , 内在的呈现也相当重要 , 我需要整个气儿都往下沉 , 像山石一样大气 , 重峦叠嶂之间还要包含着传统文化沉淀的厚重感 , 只有当内心有厚重的东西 , 才能从眼睛里传达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