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宋玉秀:尼山行( 二 )


吃罢午饭 , 我们观看了大型文艺表演《金声玉振》 。 表演美轮美奂 , 令人震撼 。 《孟子·万章下》中 , 有“集大成者 , 金声而玉振之也”之句 。 “金声”原意是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是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 。 古代演奏音乐 , 以击钟为始 , 击磬为终 , “金声玉振”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的音乐 , 赞誉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 。
下午2点半 , 我们要参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景点尼山书院 。 尼山书院位于尼山孔庙以北 , 又名尼山诞育书院 。 宋庆历三年(1043年)孔子46世孙孔宗愿即庙为学 。 后毁于火 。 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准建尼山书院 , 保举彭璠为山长 , 获准 。 现在人们习惯把尼山书院、尼山孔庙、夫子洞在内的古建筑群统称尼山书院 。
尼山书院得以重建 , 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 他就是元中书左丞王懋德 。 巧的是王懋德恰是我们高唐人 。 史书载:王懋德 , 字仁父 , 高唐州人 。 由中书椽除户部主事 , 历河南、燕南两廉访司副使 。 官至中书左丞卒 。 工诗 , 有《仁父集》 。 中书左丞是辅佐宰相的正二品官员 , 可谓位尊权重 。 是有能力 , 有资格在皇帝面前进奏折的人 。 我想如果不是王懋德的力荐 , 尼山书院的重建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 历史证明王左丞是位勤政、有远见卓识的好官员 , 如果不是他 , 或许我们见不到今天的尼山书院 。
言归正传 , 彭璠上任后不久 , 即修建尼山书院 。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尼山创建书院碑》载 , 修建此书院时 , “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 , 民之好事者 , 出钱而助成之 。 释木于山 , 陶甓于野 , 庸僦致远 , 牵牛车 , 服力役 , 连眕载图 , 饮饷相望 。 ”元朝末年 , 尼山书院败落 , 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公孔彦缙发起重修 , 弘治七年(1494年)61代衍圣公孔弘绪、四世学学录孔公璜重修 。 主要为祭祀之所 , 亦有少量讲学活动 , 山长、学录是书院的主祭者 , 亦为政府官员 。
尼山孔庙占地约16000平方米 。 庙内古树参天 , 围垣缭绕 , 走在其间 , 空气中弥漫着柏树叶的清香。 孔庙共有院落五进 , 殿堂五十多间 。 正门名棂星门 , 二门叫大成门 , 主体建筑是大成殿 。 殿前有两庑各五间 , 殿的东、西各有掖门。 过掖门 , 殿后有寝殿三间 , 祀至圣夫人木主 , 两庑各三间 , 祀孔子之子伯鱼及孙子思 , 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 。 东西两侧门连接两旁跨院 。 东院前为讲堂 , 后为土地祠 , 西院东侧连接毓圣侯祠 , 且单成一院 。 西侧为启圣王殿和寝殿 , 系供奉孔子父母处 。 庙内外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石碑十余幢 , 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
夫子洞 , 又名坤灵洞 , 天然石室 , 位于尼山孔庙东南崖下 , 传说为孔子诞生处 。 洞中有天然石床 , 洞前立“夫子洞”石碑 。 在夫子洞和书院我们也拍照做了纪念。
下午4点30分 , 我们游览完毕 , 乘车返回高唐 。 回来的路上 , 我想 , 山东是孔孟之乡 , 礼仪之邦 , 孔子离我们如此近 , 学习圣贤是多么方便有利呀!说实话 , 我们并没有利用好这个优势资源 , 教学中我们对圣贤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 。 我们的学生只知道《论语》 中的个别句子 , 许多典故蕴含的思想精华 , 学生并不了解 。 我们没有叫学生系统地阅读《论语》。 语文教学中我们忙着高考 , 忙着刷题 , 忙着比升学率!我们的教育太功利 , 太浮躁 , 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是考试的工具 , 而非富有学养的谦谦君子 。 国学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 提高国学教育的地位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