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柱|刘庆柱:中国考古学理应有颗“中国心”

读书日公布的“2020年中国好书”年榜33种书籍中 , 刘庆柱先生的《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在其中 。 刘庆柱先生在这本著作中将“家国情怀”“家国一体”视为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不断裂”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 这与他认同的中国考古学内核也相一致 , 他说:“我们中国在不同时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管理者 , 都坚守着相同的国家文化理念 , 这就是国家认同 。 五千年来王朝更替文化却一脉相承 , 强调的是‘爱国’这个大框架 , 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一直在证实的 。 ”
刘庆柱|刘庆柱:中国考古学理应有颗“中国心”
本文图片

放高眼界 , 不要“流于世俗”
在多次交谈中 , 刘庆柱“敲黑板”一再强调中国考古学要从“大”处着眼 , 考古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到社会里去做学问 , 才能触到本质 , 否则根本就讲不出科学道理 。
中国考古学诞生历经百年 , 刘庆柱亲身见证了后60年的发展 ,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考古学大步往上冲的、不可思议的变化让他颇为感叹却又泰然观之 , 甚至常常逆向反思 , 他认为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拥有同样规律 , “否定之否定”从而得以不断发展 , 现在中国考古学到了一个历史节点 , 受到了各方面重视 , 是大势所趋 。
中国考古学被关注被需求 , 被提倡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 究其根本是为什么?国家大事那么多 , 专门提到考古学 , 想让“考古”干什么?考古人自己应当要有清醒的认知:
“考古学抓的是大问题 , 盯的不是值钱、好看、工艺、收藏……江山是王朝 , 山河是国家 , 江山易改 , 山河不变 , 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考古学要回答的是这些问题 。 ”
“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 , 早在刘庆柱高中时期 , 他除了爱读四大名著 , 还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以及《孙子兵法》、《公孙龙子》和一些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书籍 , 更偏爱黑格尔、叔本华、罗素等人的著作 。
少年的他就开始订阅《国际问题研究》杂志 , 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兴趣浓厚 , 尤其想从历史学中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 因此他努力并如愿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 。
时隔60年 , 刘先生对那时一个涉世不深的高中生如此“忧国忧民”依然是赞许的 , “真的不是矫情不是做作 , 我热爱自己的国家 , 我为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感到骄傲 。 ”到了大学第二年 , 刘庆柱就选择了“考古学” , 并深信“考古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大有作为的 。 ”他看到 , 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 而“狭义历史学”(文献历史学)仅研究了人类全部历史的0.2% , 人类历史的99.8%需要考古学去解决 , 这就是他选择考古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
“考古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 刘庆柱觉得这段话讲得很透彻 , “历史越近越重要 , 考古亦然 。 ”他在谈话中很多次提到一个观点就是“近现代很重要 , 并非越早越重要 。
看看最近公布的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设完成的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 这些是大传统 。 ”比如大运河申遗 , 他认为最重要的一段是隋唐大运河 , 以洛阳为起点 , 呈人字形 , 一撇到北京一捺到扬州 , 建粮库屯军粮 , 隋炀帝不是为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 吃着火锅唱着歌” , 而是修建一条高速公路 , 这是国家最基础的工程之一 ,古今都如此 。 再分析下沿途建筑的性质就会更加明白修运河的真实目的 。 因此 , 刘庆柱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