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为何用副词胜于用动词?

前言
古人评诗 , 把字分为虚字、实字 , 我们今天说的风花雪月走兽牛马等名词就是实词 , 其他的如动词、副词、介词、形容词等等属于虚字 。
虚字中 , 常见一种现象 , 很多本该用动词的地方 , 却被副词代替 。 而且 , 很多佳句中 , 用副词好于用动词 。
例如:故国犹兵马 , 他乡亦鼓鼙 。 就比“故国有兵马 , 他乡闻鼓鼙”好一些 。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为何用副词胜于用动词?
本文图片

一、虚活字与虚死字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提到:
虚活字极难下 , 虚死字尤不易 , 盖虽是死字 , 欲使之活 , 此所以为难 。
所谓的虚活字 , 大致可以看作动词 , 虚死字 , 大致可以看作副词 。 后面举例说:
老杜“古墙犹竹色 , 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 , 栋宇自齐梁” , 人到於今诵之 。
予近读其《瞿塘》诗云:“入天犹石色 , 穿水忽云根 。 ”“犹”“忽”二字如浮云风 , 闪烁无定 , 谁能迹其妙处 。
他如“江山且相见 , 戎马未安居” , “故国犹兵马 , 他乡亦鼓鼙” , “地偏初衣裕 , 山拥更登危” , “诗书遂墙壁 , 奴仆且旌旄” , 皆用力於一字 。
其中“用力於一字” , 指:犹、自、忽、更、亦、且、遂这些字 ,
“死字 , 欲使之活” , 在上文中 , 可以看作用副词代替动词使用 。 例如这几个对仗句:
入天犹石色 , 穿水忽云根
诗书遂墙壁 , 奴仆且旌旄
故国犹兵马 , 他乡亦鼓鼙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为何用副词胜于用动词?
本文图片

二、故国犹兵马 , 他乡亦鼓鼙
故国犹兵马 , 他乡亦鼓鼙 , 出自杜甫的《出郭》:
霜露晚凄凄 , 高天逐望低 。
远烟盐井上 , 斜景雪峰西 。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为何用副词胜于用动词?】【故国犹兵马 , 他乡亦鼓鼙】 。
江城今夜客 , 还与旧乌啼 。
犹 , 犹有之意 , 把动词有省略了;亦 , 亦闻之意 , 同样把闻省略了 。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郭外而作 , 前四句是诗人晚眺之景物描写 。
第三联一远一近 , 远处的故国尚有战事 , 这是心中所想;他乡即身处的成都 , 耳边(或许也是想象)还有鼓鼙之声(蜀地还在备战) 。
中间一字 , 就是古人所谓的炼字 , 为什么不用动词有、闻 或者其他的动词呢? 其实也很简单 , 比较一下即可:
故国犹兵马 , 故国有兵马 。
他乡亦鼓鼙 , 他乡闻鼓鼙 。
省略了动词 , 还有犹有、亦闻之意 , 省略了副词 , 就没有犹 、亦的意思了 。
犹 , 尚有、还有 ,可以说明战乱时间之久 ;亦闻、亦有 , 同样有 , 表示范围之广 , 故国有战乱 , 他乡也受影响 。
一个有时间的属性 , 一个有空间的属性 , 这就是用副词强于用动词的好处 。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为何用副词胜于用动词?
本文图片

三、其他的例子
1、入天犹石色 , 穿水忽云根
出自杜甫《瞿塘两崖 》:
三峡传何处 , 双崖壮此门 。
【入天犹石色 , 穿水忽云根】 。
猱玃须髯古 , 蛟龙窟宅尊 。
羲和冬驭近 , 愁畏日车翻 。
入天犹(有)石色 , 穿水忽(显现出)云根 , 云根 , 深山云起之处 , 常常代指山石 , 这里指石崖 。
这首诗首联中间字用动词:传、壮 , 颔联中间字用副词:犹、忽 , 这也是避免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