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佛法方成诗——中唐诗僧文化的形成( 二 )


清塞
清塞也是个曾经还俗的僧人 , 他的诗写得好 , 被姚合看到了 , 认为他是个人才 , 就让他还俗当官 , 复姓改名为周贺 。 周贺毕竟只是诗写得好 , 又做惯了和尚 , 仕途上也没什么起色 , 清塞就留了首诗给姚合 , 悄没声地走了 , 又去山里隐居当和尚了 。
留辞杭州姚合郎中
波涛千里隔 , 抱疾亦相寻 。
【|少谈佛法方成诗——中唐诗僧文化的形成】会宿逢高士 , 辞归值积霖 。
丛桑山店迥 , 孤烛海船深 。
尚有重来约 , 知无省阁心 。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 , 押平水韵“十二侵”部的五律 , 平仄正确 , 格律严谨 。
诗的内容则是回忆两人相遇、相知 , 奈何人生道路不同最终离开 , 用词文雅 , 正常 , 与一般诗人无异 , 不复佛偈气质 , 也比王梵志的打油诗格局高了了不少 。
|少谈佛法方成诗——中唐诗僧文化的形成
本文图片

这与个人佛法修为无关 , 纯粹是文学水平大面积提升的缘故 。 这首作品 , 如果我们不知道是清塞所写 , 有谁能读出这是僧诗?
所以僧诗的定义 , 并非简单的和尚写的诗 。 六祖的佛偈是和尚的诗 , 王梵志的《土馒头》也是和尚写的诗 , 但是唯有中唐以后 , 僧人对生活情绪表达 , 脱离偈颂式、脱离打油诗、顺口溜的文艺类创作诗歌 , 我们才能真正称其为“僧诗” 。
所谓僧诗 , 实际上是僧人摆脱自身身份 , 作为正常人写的诗 。
区别于佛偈、顺口溜 , 我们才能真正讨论僧诗的风格、特色——进入文学探讨的范畴 。
皎然
唐朝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诗僧 , 皎然 。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 。 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 , 现存四百七十多首 , 大都是送别酬答之作 , 情调闲适 , 语言简淡 , 著有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有意思的是皎然俗名谢清昼 , 是谢安十二代孙 , 可偏偏他更喜欢祖上山水诗大拿谢灵运 , 因此以谢灵运十世孙自居 。
|少谈佛法方成诗——中唐诗僧文化的形成
本文图片

诗作一
移家虽带郭 , 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 , 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 , 欲去问西家 。
报到山中去 , 归来每日斜 。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 , 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五律 , 平仄正确 , 格律严谨 。
看看 , 这哪里还有什么佛法经禅?这就是真正的简单生活记录 , 满满的陶渊明、孟浩然的味道啊 。 这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有朋友问如何在格律诗中写出禅意——真正的和尚在千年前就不写禅入诗了 。 “禅”是心中领悟的学问 , 能够在诗作中、文章中、对话中表现出来的都是等而下之的货色——就好像你买个倒流香的佛灯 , 你就感受到禅了?
禅 , 类道也 , 可悟不可说也 。
诗词是韵文 , 是要符合节奏感、进行字词修饰的作品 , 用诗词格式来表达禅意佛法 , 或者道心无极 , 都是走在大道的背面——讲佛法的偈子 , 哪一个不是简单明白 , 不事修辞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道无诗 , 大法无诗的缘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少谈佛法方成诗——中唐诗僧文化的形成
本文图片

一句话 , 只有脱离了写佛法境界的诗 , 才是僧诗中的好诗 。
就好像脱离了满口仁义道德的人 , 才是好人一样 。
再看一首皎然的作品《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这个陆处士怕么是茶圣陆羽):
欲赏芳菲肯待晨 , 忘情人访有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