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怎么发愤写史记( 四 )


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
《史记》是一部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
他还亲自采访,进行 。
5.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
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 。
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
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 。
《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