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人成就①文学方面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②思想方面 。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③天文方面 。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 。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
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