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译见|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吗?

本文来源:学术星球 , 致谢授权转载!
翻译|译见|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吗?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日剧《失恋巧克力职人》截图
作者:拙棘
乍看之下 , 这个问题简直不值一提 , 翻译当然要忠于原文 。 不过事实上这个问题还是值得一说的 , 一是因为对立观点其实并没那么荒谬;二是因为“忠于原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说法细究之下其实挺复杂 。
我们先来谈第二点:什么是忠于原文 。
一种最朴素的翻译设想认为 , 翻译就是把外文词汇换成中文词汇 , 而无论外文词汇还是中文词汇 , 归根到底都是表达形式 , 它们表达的具体意思可以且应该是一样的;或者我们稍作让步:也许特定语言中的文采、诗意会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 但基本的意思可以被无损保留下来 , 意思是客观的、对应于物的 , 文采、诗意是主观的、依赖于文化的 。
这种思想背后的语言哲学图景大致是这样的:世界上有各种东西 , 我们用词语指向这些东西 , 意义即指称 。 因此 , 用哪种读音、以什么样的符号来表达“绿色”是偶然的 , 也许在另一个世界里 , 我们把绿色称为红色 , 但这只是读音问题 , 绿色终究还是绿色 , 无论你叫它绿色还是红色还是green , 它就是那种颜色 。
这当然是一种很朴素的语言哲学设想 , 只对一些简单的名词有一定的解释力 。 同时翻译也不只是一个把外文词汇换成中文词汇的过程 , 我们还要处理语法 。 不同语言语法不同 , 如果完全按英语的顺序用汉语翻译定语从句 , 那翻出来的句子大概没法读 , 我们得调整语序 。 调整语序后的译文还算“忠于原文”吗?
我们大概都会同意 , 调整语序不会对忠于原文这一理想构成威胁 , 虽然它确实打击了一种非常朴素的直译幻想 。
更复杂的问题是 , 翻译是概念体系之间的对话 , 而非孤零零的词汇直接进行调换 。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语言 , 不同的语言中蕴藏着不同的概念体系 , 这些概念体系对物理世界作出了不同的划分 , 还构造出了形形色色的精神世界 。
举例来说 , 在理论书中 , good一般翻译成善 。 但善在中文里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 , 与恶相对;good的含义则宽泛得多 , 作为名词指的就是好东西 , 包括但远不限于道德意义上的好 , 和坏东西而非恶相对 。 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 ,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并非一一对应 , 很多时候译者无法简单找词 , 而要积极选词乃至造词 , 努力用母语传达对方的思想 。
而有些概念甚至没法意译 , 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历史经验或思想维度 , 我们的语言中缺乏相应的概念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往往会放弃用字面意思传达概念理解 , 而采取音译 , 比如菩萨、巴士;或音译为主带点意译 , 比如浪漫 。
我们也许可以用法国理论式的夸张说法宣称“翻译是不可能的” 。 用不那么误导人的大白话讲就是 , 很多时候那种朴素的翻译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我们不可能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传递原文的内容 , 我们的文化、语言多多少少会扭曲、遮蔽原文的意思 。 反过来 , 这意味着为了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 我们要积极调用母语中的资源 , 尽可能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意义损耗 。
【翻译|译见|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吗?】综上 , 译者需要根据所处文化环境选择译法 , 而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 某种意义上带有创造性 , 不同于朴素理解的非常被动的翻译行为 。 但积极翻译和让目标读者理解作者原意并不矛盾 , 很多时候恰恰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原意 , 才不能那么刻板翻译;积极翻译让读者理解作者原意和把作者的思想及表达改造为客观上(译者认为的)更好的样子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