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教学故事

1. 怎样写好“教学故事” “教学故事”首先是“故事”,“故事性”应当是它的基本属性 。
所谓“故事性”,就要求叙述有情境、有情节、有情感,有人物的对话、行动、有事情的发展过程 。因此,写教学故事不是写论文,它是以叙事(讲故事)为主的,而不是以议论为主的 。
描述好发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鲜明故事,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是,教学故事又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它是要通过一个片段的教学情节用来说明一个教学事理 。
从这个角度看,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 。而且目的巧妙地融合在手段之中,而手段则处处烘托着目的 。
一位老师写的《谁的情更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教学故事中描写好生动的情节:教学古诗李白的《赠汪伦》,(在深读领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你觉得是李白对汪伦的情深还是汪伦对李白的情深?能否从这短短的诗句中找出理由来说明?学生议论纷纷:“当然是汪伦对李白的情深,‘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踏歌来送行,就可以看出他对李白是多么友好 。” “我也认为是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从最后一句诗就可以看出来,‘桃花潭水深千尺,’说明桃花潭很深很深,但还是比不上汪伦踏歌为李白送行的情谊深 。”
……这是多数同学的意见 。“我觉得李白对汪伦的情谊也很深,他能体会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能写出这首诗就说明他对汪伦的情谊很深厚 。”
我不胜欣喜,说:“你敢于说出和别人不同的见解,很好 。”于是,“谁的情谊更深?”一场辩论展开了 。
说汪伦情深的自然言之凿凿,但说李白情更深的也是振振有词:“平常人一般的送别就是走着来,可是汪伦却不是普普通通地走,而是边用脚打节拍边唱歌来给李白送别,比别人送行要隆重,说明他舍不得老朋友李白的离去 。”我趁热打铁,说:“是呀,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踏歌来送行,此时汪伦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设想汪伦会想的内容:他想那天我们一起喝酒,喝得多开心;他在想好朋友李白真有才华能写出这么许多好的诗来,可是他现在就要走了,我见不到他写的诗了,真可惜;他在想好朋友这次走以后什么时候才会再来?……) “我觉得应当是李白的情更深 。
诗中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写李白将要走了,我从图上看到李白拈着胡须站在船头,他好象在等什么,也许他早就可以离开这里,但他舍不得老朋友汪伦,他在想着与老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多么盼望能再见到老朋友呀 。一个‘将’,一个‘欲’不是都在说李白的情深吗?” 我很赞赏小朋友的发现能力,便趁势启发:“你抓住了‘将、欲’体会到李白欲行而不行,他是在等老朋友,想老朋友,他正在想——”“他正在想这些日子和汪伦在一起多美好 。”
‘他也在想和汪伦一起饮酒作诗的情景,这时候好想再和他通通快快喝一场 。“ ……“啊,李白站在船头也想了很多和汪伦在一起的事情,”我不住地点头,“所以说-——”这下,大家齐声说了:“所以说李白对汪伦的情也很深 。”
看来,这场争辩可以统一了,我小结说:“原来汪伦和李白这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情谊都是这样深厚 。是呀,友情本来就是两个朋友之间的感情,应该是相互的,你们的争论,把诗意理解的更深入了!”看来在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解读,自由式的感悟,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正是对“谁的情更深?”的探究,才引发了一场生动的争辩,不仅深化了对诗意的解读,而且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擦出了一片耀眼的智慧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