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探讨“吃人”与“国民性”问题的起源( 三 )

探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探讨“吃人”与“国民性”问题的起源
文章插图
章太炎当然,鲁迅并未沿着章太炎民族主义的道路前行,章太炎“以皇祖轩辕之灵,洋溢八表”的口号虽斗志昂扬,但最终指向的却是一个复古的世界。摆在鲁迅面前的问题是“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明显不会是解救之道。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喜欢说“人心不古”,庄子就喜欢追忆上古之事,但如果传统文化真的如此完美,拥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何以沦落至被列强瓜分的地步?于是鲁迅的思想最终与章太炎分道扬镳,讲求“相度神思”、“别立新宗”。而要别立新宗,除了引入异域思想之外,还需扫除封建旧思想。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提出了“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立人思想,其所立的并非某一个阶层之人,而是全体中国国民。可见国民性问题是一个超越阶级性的概念,甚至超越民族性。探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探讨“吃人”与“国民性”问题的起源
文章插图
鲁迅全集分析鲁迅的作品,可将国民性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1. 麻木,容易做奴隶。在《灯下漫笔》中,鲁迅曾这样写道: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了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2. 喜欢自我欺骗,不敢正视现实。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曾这样写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3. 封建保守,调和折中。在《这个与那个》中,鲁迅曾这样感叹道: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比较新的机运旧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4. 不敢为天下先,万事怕出头。在《这个与那个》中,鲁迅曾这样写道: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轻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探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探讨“吃人”与“国民性”问题的起源
文章插图
不难看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并非是想要借此否定我们中华民族。相反,鲁迅在比较日本和中国的国民性时曾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他说:我们生于大陆,早营产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鲁迅之所以批判道家,是因为“老子书五千,要在不撄人心”;鲁迅批判儒家,是因为“设范以囚之、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也就是说,老子提倡人心古朴与世无争,孔子提倡用礼教约束人心,这使得中华民族失去进取之心。当然,鲁迅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失之于偏激,但在他所处的年代,却是一种振聋发聩的救世良音。结语:叶圣陶曾这样回忆群众自发为先生送行的情景:一个个自发组织起来的队伍,举着写有标语的旗子,歌唱着抗敌的激情曲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鲁迅墓地,并且把盖有“民族魂”旗子的棺材掩埋,这种事情,在上海从来没有过,甚至全中国也没有过!探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探讨“吃人”与“国民性”问题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