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孔融4岁让梨的背后:巧辩尚奇,早已预示了被曹操所杀的结局
公元208年,4岁让梨而名扬千古的孔融,被曹操下狱弃市。死前,孔融写下“言多令事败”之语(《临终诗》首句),他终于认识到多言最终害了自己。
不过,不知道他被砍头那一刻是否想起其祖先孔子(孔融为孔子的二十世孙)那句名言:“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
其实,如果他能认识杜甫,肯定还会加一句“儒冠多误身”。什么意思呢,读书人往往通过乱说自己把自己玩死。
文章插图
唐代诗人杜甫:712年-770年
如果你是曹操,估计也很难容忍他“骂了自己的儿子骂老子”的肆无忌惮,只不过,曹操采取了一劳永逸的办法。
纵观孔融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少时奇言出名、中年才疏误国、老年狂诞惹祸。
俗语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这句话对孔融来说,可谓量身定做:
一、奇言异行的少年孔融
153年,孔子的20世孙孔融,出身在山东。作为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父亲孔宙也很厉害,做到了太守都尉之职,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军事主官。
所以,家里往来的名流也非常多,他4岁时,在其祖父60大寿上,在寿台桌上放有一盘梨,家里的长辈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配,兄长们依据长幼得到了大个的梨子,最后留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为什么把小的留给自己。孔融从容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意思就是,人有老幼之别,树有高低之分。尊敬老人兄长,这是我们做人当遵从的法则!
文章插图
历史故事:孔融让梨
一个4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样的话,众人于是大为惊奇,当然,他的这个非同一般孩子的言行,给他带来的是宗族长辈对他的夸奖与赞美。
这就像在幼儿园里,孩子表现出的某一面获得老师和小伙伴的赞扬,满足了他想要受到别人关注的内心需求,于是这种行为会被他当成获取内心需求的最直接的途径。
所以,之后他在常出惊人之语。
到了10岁时,孔融来到洛阳亲戚李元礼家,李家的朋友陈韪听说孔融事迹之后,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意思是小时候聪明,懂得事情多,长大了不一定能成为人才。
孔融一听不高兴了,马上怼陈韪说:我想您小时一定聪明又懂事。原话是“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时让这位太中大夫下不来台。
由此可见,在奇言巧辩这条路上,如果说四岁的孔融是偶然,那这次他已经运用得出神入化了。
文章插图
孔融智怼陈韪示意图
当然,孔融名声大噪是在168年,这年16岁的孔融因为收留被追杀的张俭,事情泄露后,导致其哥哥孔褒受到牵连。
于是,孔融、孔褒以及其母亲,都主动争着担责。一时间,“一门三人争义”之事迹广为传播,而幼时就有奇言的孔融更是名声大振。
不过,正是这件事,也改变了孔融的一身:他坚定地走上了名士之路。例如:州郡以礼策命,请他做官,他都不到。
可以说,这之前孔融一直生活在名门孔氏的光环之下,之前的行为仅仅让人认为他可以衬孔氏之名,这次便是他冲出光环的开始。
刚开始是名士衬名门,现在开始便是名门衬名士。
二、才疏意广的为官生涯
因言行出名的孔融,不仅仅是拒绝州郡的邀请,此后10年他一直奔跑在名士的道路上。
当然,孔融还能诗善文,颇有才名,虽然,在后世的文学评论大家刘勰老先生眼里,孔融“文教丽而罕于理”,认为他文笔虽好,但是内容太空洞了,没什么内涵。
- 水浒@他是水浒中结局最好的人,看清宋江,谎称回乡探母,最后一去不返
- 反唐演义全传&“薛刚反唐”:历史上真实的“薛刚”究竟是何人,最终结局如何?
- 替天行道$如果当年宋江执意不接受招安,那么梁山的结局会如何?你能猜到吗
- 梁山@梁山八骠骑的最终结局:四人战死,三人被擒,一人与对手同归于尽
- 李逵@此人在水浒传中可有可无,却能料到宋江结局,并让李逵吃尽苦头!
- 戴宗$梁山好汉结局大多悲凉,林冲、杨志病故,仅有五人修成正果
- 萧炎$斗破苍穹:当年看不起萧炎的萧宁,萧媚他们的结局如何
- 洪七公#真正练成《九阴真经》的3个人,他们的结局怎么样
- 斗破苍穹$斗破苍穹:当初帮萧炎撑场面的三个好友,他们的结局如何?
- 北静王#贾母喜欢的九岁孩子,揭开史湘云的结局,被丈夫和史家牺牲的好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