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孔融4岁让梨的背后:巧辩尚奇,早已预示了被曹操所杀的结局( 三 )


更离谱的是,曹操当时没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典故出于何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曹操此刻才明白自己已被人笑话多时而自己全然不知,孔融的嘲讽如此成功,这深深伤害了曹操的自尊,曹操无语只能将其记在心里。
军事上:207年,三郡乌桓攻打幽州,掠取汉民10万余。曹操主动出征乌桓,孔融又写了《与曹公啁征乌恒》笑话曹操征乌恒的可笑。
孔融在文中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这句话说曹操你远征乌桓,把历史上胡族不贡箭簇、苏武被盗牛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帐都一起了结了呗。旨在讽刺曹操借征讨乌恒为由壮大自己的势力,关键是,曹操出兵取得了胜利。
政策上:当曹操看到当时国内粮食不足,而酿酒又颇为费粮,而提出禁酒令时,孔融又写了《难曹公表制酒进书》。
更加大胆的公然讥讽,文中开始说到:“酒之为德久矣!” 并从古先哲王与酒的不解之缘说起,力证曹操无德,结尾更是说“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治者哉?”
结局|孔融4岁让梨的背后:巧辩尚奇,早已预示了被曹操所杀的结局
文章插图
影视中的曹操形象
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开讥讽,嘲笑曹操父子,当孔融自认为作为名门名士这是他必须要说一说的事情,却丝毫意识不到这一行为所隐藏的危险。
曹操什么人呐,刘备口中“戮杀主后”,孙权眼里“惟杀伐小”的枭雄是也。
建安13年(208),忍无可忍的曹操,暗示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上书弹劾孔融,称其“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是年,孔融被杀,时年56岁,死前,孔融做《临终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他终于意识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然而俱晚矣!
小结:孔融死后,曹操担心人心不服,又颁布《宣示孔融罪状令》,其中最有名的有两处:
一是用孔融自己的话 “父之于子……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譬如寄物瓶中”,驳斥孔融 “孝”之名。
二是对其诗文为人,则以“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进行批判。
曹操并非君子,他之所以杀孔融,除了孔融自己“发辞偏宕,多致乖忤”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结局|孔融4岁让梨的背后:巧辩尚奇,早已预示了被曹操所杀的结局
文章插图
影视中的曹操形象
首先:曹操本是务实之人,他不能容忍交朋结党、浮华清议的作风。而孔融因其才学、声望,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士人群体,葛洪在《抱朴子·弹祢》就记载,孔融作为名士领袖, “座上客恒满”,先触犯曹操忌讳。
其次:对汉室有取而代之的曹操,不能容许别人干涉他的政治行动。如果孔融只是说些怪话、曹操或许看在他盛名的份上,还能容忍,但孔融还把矛头伸到了曹操的政治领域,特别是,建安9年,孔融上书朝廷建议首都千里内不封侯,直接影响了曹操取代汉室的谋划,这就更触犯了曹操的忌讳。
其三,就是孔融一直认为汉室是正统,因而与刘备交好而处处与曹操作对,屡犯忌讳。尤其是孔融既无奇谋,又无寸功,却想限制干涉曹操的行为,确系自不量力。
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融罪不至死,但最终的悲剧收场,与他幼时就形成的奇言巧辩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的口不择言,缺少高情商的管理,为博虚名,最终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