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身边|巴金&萧珊:最好的婚姻,是只取一瓢饮

有人曾经评价巴金,是个“只写恋爱,却不谈恋爱”的作家。
明明早就靠长篇小说《家》扬名立万,却32岁了,还孑然一身。
他每天都忙着回复全国读者的来信,其中通信最频的一位,是个从不署名的神秘姑娘。
1936年的寻常一天,巴金照例拆开她的信封,却从中跌落出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女孩,梳着一头俏丽的学生短发,身袭白衣黑裙,圆脸上烂漫的甜笑,像极了春日里盛放的海棠花。
那时的巴金,怎么也不会想到:照片中这个稚气未脱的19岁女孩,竟会在8年之后,成为同自己甘苦与共的发妻。
她名叫萧珊,在与巴金相伴的近40年里,彼此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更没闹过一次越轨的绯闻。
从年少相恋,到中年相守,晚年相思,活脱脱爱成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句名言: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你身边|巴金&萧珊:最好的婚姻,是只取一瓢饮
文章插图
8年相恋:
“唯有你,让我厌倦孑然一身”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时逢乱世的大上海。
巴金按照信上的约定,早早来到新雅饭店,选在靠窗的位置,要了一杯淡茶。
没过一会儿,萧珊从门外探进头来,像探访老朋友般热络地打招呼,“哎呀先生,您来早啦!您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多了。”
不善言辞的巴金谦逊一笑,温和答道“你也比我想象的,更像个娃娃。”
在你身边|巴金&萧珊:最好的婚姻,是只取一瓢饮
文章插图
那天,他们一见如故。
萧珊一会声情并茂地讲起爱国运动,一会眉目低垂地回忆封建顽固的父亲。
巴金就那样静静地听着,笑着,偶尔像对待“小友”般,给出长者的建议。
自那以后,萧珊便三天两头地去出版社看望巴金,给他看自己翻译的普希金小说,讲青年学生的见闻琐事。
一双明媚的眸子里,写满了敬仰与爱意。
巴金并非不知,只是不敢回应。时局太乱,他害怕情窦初开的萧珊,会因为懵懂的决定,后悔一辈子。
可正如托马斯?莫顿所说,“命中注定我们相爱,便不该独自找寻生命的意义。”
日复一日的相处与陪伴,萧珊终于在志同道合与诗情画意之中,感化了巴金那颗本已化铁的心。
1938年,抗日战争吃紧。巴金全心投入救亡活动,萧珊也加入红十字会伤病医院,做起了义务护士。
他们一路辗转,颠沛流离,足迹踏遍了武汉、桂林、香港、成都……动辄几个月的异地,两人满心的思念,也只能寄托书信。
相爱近6年后,巴金所在的出版社遭受重创,同事们一个个各奔前程,只剩巴金一人昼夜颠倒地写稿子。
萧珊实在担心,不等大学读完就赶来巴金身边,伏在他肩头承诺:
“你不要难过,我在你身边,永远不离开你。”
巴金眼眶红了——自己何德何能拥有这般的矢志不渝呢?他转过头,动容地对萧珊说:“我不知该怎么感激你,但再等我一年,好吗?”
萧珊没有回答,她太明白,战事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巴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他没有国家的稳定工资,只能靠一篇篇的稿费,赚到老母亲的生活费、侄子侄女的学费,和日后筹备结婚的费用。
那一年,他连续写出长篇小说《火》的第三卷,翻译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
终于赶在承诺的日期之前,印好一张给亲友的“结婚旅行”通知书,携着相恋8年的新娘萧珊,奔赴了贵阳的花溪小憩。
40岁那年,因《家》闻名的巴金,终于和萧珊有了自己的小家。
在你身边|巴金&萧珊:最好的婚姻,是只取一瓢饮
文章插图
28年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