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少年|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心然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公元1014年,北宋应天府发生一件大喜事。皇帝宋真宗御驾应天府,诏告百姓:所有臣民不论老幼、不分贫贱,可到“重熙颁庆楼”免费吃三天。万民鼎沸,应天书院的师生相约而行,唯独一位学子不为所动,依旧潜心读书。同学诧异地问:“睹圣颜,享美食,千载难逢,为何不去?”学子摇头说道:“书念不好,见到圣上也没用;书念好了,他日再见也不晚。”一年后,学子进士及第,不仅一日看尽长安花,日后还成了国家的肱骨大臣。他就是范仲淹,后世称誉“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少年|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文章插图
01少年看远范仲淹一出场就磨难重重。他2岁丧父,母亲迫于生计改嫁朱家,他也改为朱姓。幼年,范仲淹随继父四处颠簸,生活十分艰苦。好在进士出身的继父视他如已出,悉心教他读书明礼。在继父的谆谆教诲下,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范仲淹虽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考不中。范仲淹惆怅叹道:“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范仲淹越发刻苦勤学,他暗下决心,此生不达志向绝不罢休。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继父去世,兄弟相争,范仲淹这个“抱来”的孩子也被扫地出门。一夕之间,孑然一身,天地茫茫,不知前路在何方?那一年,范仲淹22岁。读书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他拜别母亲,带着一剑一琴,来到免学宿费的应天书院求学苦读。范仲淹当时有多苦呢?据北宋魏泰记载:“公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齑就是腌渍的咸菜,稀粥就咸菜,范仲淹整整吃了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5年口嚼咸菜、睡不脱衣的范仲淹终于进士及第,叩开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门。曾国藩说:“人才高下,视其志趣。”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不看家世背景,也不看智商情商,而是看他的志向。志存高远的人,纵然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也能打拼出一个锦绣的明天。少年|范仲淹:少年看远,中年看宽,老年看淡
文章插图
02中年看宽有人说,人到中年的最高境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尤其在宦海沉浮中,能恪守初心、坚持自我的人,更是令人钦佩。40岁的范仲淹,凭着实干业绩调任京师,做了秘阁校理。虽然官不大,但毕竟是皇帝的近臣,只要用心经营,未来必定可期。然而,在基层摸爬滚打13年、深谙为官之道的范仲淹却偏偏要直言立朝,哪怕是面对垂帘听政、权势煊赫的太后,他也毫不畏惧,照样直言进谏。初入京城,范仲淹就上疏奏请太后撤帘还政。太后震怒,把他放逐到民不聊生的河内府,直到太后去世,范仲淹才得以回京。刚回来不久,明知宋仁宗执意废后,范仲淹却以有违祖制一再反对触怒龙颜,被贬谪到睦州。俗话说“事不过三”,范仲淹却屡贬不改,重返京师的他看不惯宰相任人唯亲、把持朝政,亲手绘制了一幅《百官图》弹劾宰相,最后被宰辅反击再度被贬。八年三贬,对于范仲淹险象环生的官场生涯,连朋友都替他着急,劝他少说话,莫管闲事。范仲淹淡然说道:“人世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人生不过百岁,少时无知,老了憔悴。只有屈指可数的中年岁月可以逐梦前行,又怎么忍心被功名所累呢?原来他不是不懂圆滑世故,而是早已看宽得失起伏。不管升迁还是贬谪,范仲淹皆以平常心待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他都坦然接受,尽心竭力,砥砺而行。也正是这份看宽得失的豁达心胸,让他愈挫愈勇,总能在逆境中屡创奇迹。时人称他,每贬一次,就光耀一回,名望和地位就上一层,尤其征战沙场,大败西夏,更是成就了他一代儒将的风采。罗曼·罗兰有一句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人到中年,行如逆旅,潮落追着潮起,逆境叠着顺境,生活总是接二连三地给我们挑战和困难,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但生活越艰难,我们的内心越要看宽。无论顺逆,都心怀希望,把逆境活成顺境,将沟坎踏成坦途。不管得失,都不忘初心,既要有登高的胆识,更有触底反弹的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