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在异乡书写原乡:虹影如何理解旧日重庆与时代激荡中的中国人?( 三 )


她是从三个层面阅读虹影的 , 依次是作家层面、女性书写层面以及中国书写层面 。 戴锦华认为虹影对中国历史的书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这一过程也暗示了其创作道路的转变 , 即由早期的自传式写作转入后期非自传式写作 。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 , 是因为虹影自觉地抽离身体的在场性 , 转换为精神性的在场;自觉地与历史中的文本和身边文本的对话;自觉地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与历史保持距离 , 以他者的视角书写历史 。
戴锦华认为这种转变在《上海之死》中格外清晰 。 《上海之死》出版于2009年 , 是虹影“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 , 她将对女性身体欲望的关注 , 部分转移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上海 。 到了《月光武士》 , 虹影对现实的书写距离有了更清晰的自我体认——戴锦华认为这里存在一个双重书写:首先是虹影在异乡所进行原乡性的历史书写;其次是一种建构式的书写 , 即“这个世界并不美丽、并不美好 , 但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血肉纤细的东西” 。
虹影|在异乡书写原乡:虹影如何理解旧日重庆与时代激荡中的中国人?
本文图片

《上海之死》
【虹影|在异乡书写原乡:虹影如何理解旧日重庆与时代激荡中的中国人?】虹影说 , 《月光武士》包含了很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 不仅仅是重庆和女性 , 还有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历史的关注 。 “整个国家在野蛮生长 , 在过程中我们丧失一些东西 。 民族和国家就像大船一样 , (我关注的是)它到底往什么地方开、它会驶向哪里、它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