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 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文章插图

别看裴柏村现在所在的地方,一副典型内陆农村的样子。但在汉唐时期,这里属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范围,是典型的中原之地。据记载,河东裴氏最早是一支由西北地区进入中原地区的、以放牧为业的氏族,经过好几个世纪的熏陶,到春秋时期才完全融入中原文化。类似这样的氏族迁徙与交融,在中华文明早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裴氏家族的经历,在当时那叫一个平淡无奇。神奇的是,到了汉末魏晋之际,裴氏突然爆发,像烟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绽放,然后进入长时段的辉煌展示,一直到唐朝末年,方才渐渐黯淡下来。也就是说,裴氏家族这场豪华密集的烟花表演,延续了整整八百年。此后进入零星绽放阶段。用史书上的话说,这叫“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而存”。


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文章插图




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文章插图

真正的巅峰之作,是在唐朝。唐朝289年,河东裴氏出了17个宰相,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将河东裴氏列在了第一位。不仅如此,节度使、将军、都督、尚书、刺史等高官要职,更是一茬一茬,连驸马都出了10个。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官做,哪里就有裴家族人。有学者统计,李唐一朝,史籍上有名字可查的裴氏族人,高达600余人。唐朝不愧是河东裴氏最辉煌的时代。五代以后,裴氏逐渐衰落,不过偶尔还有大人物冒头。纵观河东裴氏家族史,从汉末到五代,整整兴盛了八百年。论人才之高密度、高质量,无出其右,裴氏家族到底做对了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试图探求其中的秘密,有些人还专门跑到裴柏村,希望找到答案。明末大儒顾炎武就曾访问裴柏村,拜晋公祠(裴氏宗祠,因裴度封晋公,故名),说在村里登垄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连着100多个墓主,都是有名字、官爵可考的历史人物,很是震撼。这次访问后,顾炎武总结,联姻、世袭、自强这三个因素是裴氏家族兴旺的主要原因。这种归纳当然没错,河东裴氏的起落与门阀制度的兴衰轨迹基本是一致的。裴氏作为衣冠望族,尤其是裴寂——大唐开国功臣第一,奠定了整个家族此后200多年兴旺的基调。然而,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古时代,世家大族起起落落,并非一成不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常有的事。像河东裴氏这样,长盛不衰,除了时代与制度的因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文章插图




河东裴氏|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子,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凭什么
文章插图

裴氏家训的16个字,仔细琢磨,每个字都很有分量。开头就提“重教”。重视教育,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作为世家大族,河东裴氏其实并非依靠武力,或者依靠门第来保持家族势力,而是通过教育,形成家学门风,确保人才辈出,不被时代淘汰。我们读《晋书》《南史》《北史》或新旧《唐书》,经常会发现,无论讲到哪个裴氏人物,都会用“博学稽古”“博识多闻”“博涉群书”,以及“自幼强学”“少好学”“世以儒学为业”等记述。可见,许多裴氏族人,是凭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武则天时的著名宰相裴炎,早年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其他同学都出去疯玩,只有他读书不废。人事部门要举荐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了,理由是“我的学业还没完成”。他就这样勤奋苦读了十年,最后自己考上科举。唐宣宗朝名相裴休,少时和两个兄弟一起读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相当刻苦。最后,兄弟三人皆进士及第。裴氏家族非常推崇“自立求功者荣,因袭获爵者耻”的精神,不管富贵贫穷,都把教育作为唯一出路。最爱君想起这段时间的两条新闻:苏州“杀鱼弟”自杀,河北女生考上北大感谢贫穷。都是出自贫穷之家,但两人的命运迥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所以考上北大的女生,其实不应该感谢贫穷,最应该感谢父母,是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改变了她的人生。古往今来,“重教”都是一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