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山东聊城:黄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三 )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弘扬阿胶传统文化,用心实践“非遗精神”
7月24日下午,黄河流域非遗寻访调研团来到东阿阿胶城参观调研,据介绍,阿胶自古以来就是皇家贡品,进贡历史长达1500多年。嘉庆五年,东阿县刘延波创立同兴堂。创制“九九制胶法”代表了古代阿胶制作工艺巅峰水平。道光六年同兴堂上清贡胶被确定为宫廷御用贡胶,受到道光帝的嘉奖。在古代,贡胶的炼制有许多讲究。要在冬至子时取水点火,九次添加阿井水,炼制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历经九朝进贡,处处与“九”神秘相合,所以有“九朝贡胶”的称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植根于特定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工艺、原料、水源、产品特征,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该技艺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先生已是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
东阿|山东聊城:黄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文章插图

据了解,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是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历经近三千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术,传统阿胶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胶历经九十九道工序,而且全由手工完成,每道工序的严苛程度、要求之高,实属罕见。尤其是熬胶、晾胶等工序复杂,其间的挂珠、砸油、吊猴等环节颇显功力,初学工操作六七年才始得要领、摸出门道,并通过这一严谨的工艺流程,实现了现代药理要求的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起到更宜于人体吸收的神奇效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企业,将沿袭近三千年的东阿阿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来,并融入了现代化生产工艺,传承道地阿胶制作技艺,坚守匠心。
东阿二郎拳:传承百年拳法,非遗薪火相传
据老拳谱记载和二郎拳老拳师口传,东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盛行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少林派系、外家拳、长拳类,有外武场和内武场之分。当时东阿武师高氏将本地的两人搏斗技击术与少林武僧相传的一种传统拳法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创编二郎拳套路“四门斗”、“调膀连环捶”等,因该拳术以二人对练为主,且在当地“男子”称为“郎”,该拳又始创于东阿,故称之为“东阿二郎拳”。2016年,东阿二郎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阿|山东聊城:黄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文章插图

东阿二郎拳代表性传承人于庆芝介绍说,东阿二郎拳是一种技击性比较强的拳术,主要突出“硬、快、力、灵、巧、招”6字。每趟单练套路都能对练,还能拆招实战。技法攻如风、架子大,练起来比较刚猛,大开大合,大劈大撂,粗放朴实,刚劲有力,尤重技击,手脚并用,招式相连,一气呵成,动作舒展,可放长击远,可贴身靠打,猛打快攻,猛踢快收,节奏分明,技法清晰,以勇见长,实战性强,包含了踢、打、摔、拿、推、跌等各种技法。
东阿二郎拳派系完整、形式多样、技法全面、大开大合、大劈大撂、刚劲有力、爆发力强、粗放朴实、实用性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东阿杂技:勇敢的少年不惧风浪,儿时杂技梦想终圆东阿
东阿县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杂技的故乡和摇篮。东阿县杂技团成立于1955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在几代人的刻苦创业下,杂技团不断发展壮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东阿县杂技团的演出以粗狂、豪放、刚健的艺术风格和精湛技艺饮誉中外。1970年调入聊城改名为聊城地区杂技团,时隔38年后,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阿县杂技团恢复成立,重新划拨土地20亩,投资2000多万元分别建立了练功房、东阿县演艺中心和宿舍、办公楼。2020年,县委、县政府划拨土地98亩、启动资金1.5亿元建设东阿县杂技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