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怡:让福州曲艺“姐妹花”焕发新彩

|郑怡:让福州曲艺“姐妹花”焕发新彩
本文图片

郑怡(前)在演出中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福州7月29日电 (彭莉芳)福州伬艺和福州评话被称为福州曲艺界的两朵“姐妹花” , 二者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 , 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将正能量传递给观众 , 很受福州人喜欢 。
尽管时至今日仍散发经典的魅力 ,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传承乏力等原因 , 福州伬艺和评话的发展多年来面临停滞的困境 。
2006年 , 福州伬艺和评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作为唯一的传承保护单位 , 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始终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福州曲艺两朵奇葩 。 41岁的福州伬唱省级非遗传承人郑怡 , 是如今传习所的中坚力量 。 近年来 , 以她为代表的曲艺人 , 正携手用一场场演出 , 将福州伬艺和评话带回福州人的视野 , 让曲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郑怡29日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作为福州人 , 作为一名传承人 , 她有责任和义务 , 让更多福州人、外地人了解福州伬艺和评话 , “它们不仅仅是剧种 , 更是福州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
“半路出家”获奖不断
2003年 , “半路出家”的郑怡开始跟着福州评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如燕系统地学习评话 。 3年的评话专业训练 , 郑怡学到了全本对口评话《奇女姻缘》《施三德》 。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讲述 , 并由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 , 在中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 。
醒木一拍 , 铙钹一响 , 悠长声响的间隙 , 多个角色随着演员声调的变换轮番登场……与其它评书评话表演不同 , 福州评话除了折扇、斑指、醒木、丝帕、竹箸 , 还会用上一片铙钹 , 演员更要独自扮演多个角色 。
“比如从小姑娘变大叔 , 要做到变声变色 , 气息的运用要做到四两拨千斤 。 ”郑怡如今常指点后辈 , 评话表演中一人扮多种角色 , 对学伬唱很有帮助 。
【|郑怡:让福州曲艺“姐妹花”焕发新彩】2006年 , 郑怡通过了福州市曲艺团(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前身)的录用考试 , 跟着福州伬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强淑如学习伬唱 。 次年 , 她开始登台表演伬唱 , 陆续将福建省第三届文艺出新人大赛曲艺新人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曲艺节比赛演出金奖和演员金奖等含金量十足的奖项收入囊中 。 2012年 , 她的伬艺《秦楼月·春回坊巷》获全国曲艺非遗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银奖 , 伬唱《祥林嫂》获福建省第四届曲艺表演一等奖 。
盛景成追忆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 ,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 郑怡听团里的老前辈说过 , 福州伬艺是按照当地古老的工尺谱所记载来唱的 。 经年累月 , 福州人在尺字旁加上人 , 创造了专属福州曲艺人的“伬”字 。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 , 字典里寻不到它的踪迹 。
郑怡记得 , 大概七八年前 , 团里的领导偶然发现 , 这一根据福州特色曲艺造出的新生字 , 可以在电脑上打出来 , 大家有些感慨 , “终于有这个字了”“承认了我们” 。
这几句话多少道出福州伬艺尴尬的发展境况 。
从最早出入宫廷及达官贵胄的宅院 , 再到后来兴盛于寻常百姓家 , 最红火时 , 福州老曲艺人常常一天演出三场 , 这边演伬唱 , 隔壁就在讲评话 。
上世纪80年代末 , 福州伬唱发展出现停滞 。 改革开放后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福州不少听伬唱的观众因搬迁被分散了 。 流行歌曲的发展以及娱乐方式的愈加丰富 , 让曾经每场至少几百人的听众 , 一度只剩几十人 。 曲艺演员们眼见台下的人年纪越来越大 , 受众面越来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