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怡:让福州曲艺“姐妹花”焕发新彩( 二 )


福州评话也面临着类似的危机 。 福州话继承了汉语中的古音古字 , 是座独特的地方文化富矿 。 “现在的年轻人连福州话都不会说 , 别说听懂评话里的包袱 。 ”郑怡有些无奈 。
曲艺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样棘手 。 郑怡以自身为例:2003年进艺校学戏曲时 , 同一批师兄妹有22个 , 如今只有三四个还在行内坚持 。 如今 , 传习所还面临着曲艺从业人员“老龄化”的尴尬 , 新鲜血液的注入迫在眉睫 。
“只要有人愿意学 , 我们就教 。 ”传习所内 , “将评话和伬唱传承下去”成为郑怡在内的曲艺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为此 , 曲艺演员多年来坚持进社区、学校 , 用一场场演出与一个个作品 , 将“虾油味”十足的曲艺融入福州人的寻常生活 。
将传统曲艺融入寻常生活
早在2012年 , 传习所时任负责人先人一步 , 号召全体职员 , 只要手上有技艺的 , 都要迈出单位 , 到社区、学校无偿演出 , 进行公益性推广 。 郑怡也跟着老师傅“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 。
郑怡那时觉得不可思议 , “为什么我的老师在坚持这些东西” 。
去的次数多了 , 街边的依伯、依姆(福州话 , 意为老年男子、老年妇女)都认识她们 , 见到面 , 还会侃一句 , “又来唱了” 。
“一年年 , 时间长了 , 我们都有感情 。 通过音乐旋律和表演将大家维系在一起 , 只要你一开嗓 , 铙钹一响 , 大家情绪就上来了 。 ”如今 , 带着郑怡的师傅退休了 , 认识的依伯、依姆有些也已离开 , 但郑怡感觉 , “乡情的维系依然存在” 。
最近 , 为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召开 , 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启动多场“迎世遗”专场演出 。 郑怡不得不像陀螺一样忙不停 , 除了专场演出 , 还需进行演出与教学 , 奔波多地配合曲艺推广工作 。
“长长的石凳 , 小小的亭台楼阁 , 依伯依姆坐在椅子上听戏 , 一手拿着茉莉花茶 , 一手握蒲扇 , 扇啊扇 。 ”在几天前参加的一场电台直播中 , 郑怡和听友分享了进社区演出时瞥见的一幕 。
郑怡缓缓地讲述 , 因中暑而嘶哑的声音里满是笑意 , “这就是福州的古早味”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