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咚咚|作家东西用小说发掘“最隐秘的角落”新作《回响》“像侦破案件一样侦破爱情”( 二 )


小说里女主角对丈夫的无休止追问和对真相的无限推理,也令人警惕。李敬泽说,“我们现代人如此执着的那个’真’究竟是什么?就这样寻来追去,结果我们发现,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个毁坏生活的东西:它没有结果、没有结论,也永远不可能有结果、有结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活被自然而然地毁坏了。我们等于是设定了一个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一切的严重不信任。”
这位叫“东西”作家是谁?
东西,本名田代琳。1996年,东西以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惊艳中国文坛,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是继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小说作家之后的重要作家之一。东西的写作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对心灵探索的着迷。多年前写《后悔录》时,他就有意识地向人物内心开掘,这一次在《回响》中做得更彻底,“世界上每天都有奇事发生,和奇事比起来,作家们不仅写得不够快,而且还写得不够稀奇。因此,奇事于我已无太多吸引力,而对心灵的探寻却依然让我着迷。心灵难以琢磨,因为它比天空还要浩瀚。”
为了写好这部心理推理小说《回响》,东西还特别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了补课。2017年下学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请东西为驻校作家。他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和聆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学知识对他认知小说中的人物和认知自己,均有帮助。“至少,我自己比过去宽容了,更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了,对人物内心的犹疑以及心灵的模糊样貌有了更深的认识。认知别人也许不那么难,而最难的是认知自己。”在这次写作中,东西不仅运用了心理学知识,还发明了一些心理学名词。比如:“疚爱”、“简幻症”、爱情的三个时期,即“口香糖期”、“鸡尾酒期”、“飞型模式期”等等。“心理学现象是心理学家发现的,但敏感的作家也会发现,作家在写作时就是用心去体会情感,如果这种体会被读者认同,那这些新的心理学名词就有可能被承认。

对话东西
“我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做了嫁接,企图获得更多的阅读”
封面新闻:你自己是男性,是一个作家,为什么对女性、职业女性,一个破案能手的女性内心世界,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虽然我知道作家善于合理想象,但还是忍不住好奇。
东西:站在她的角度也许就能写好她,也就是“认同感”,就像鲁迅写祥林嫂,卡夫卡写人变的甲虫,他们首先是认同了角色,并把自己变成她或者他。这是写作者的基本功,但也有感情投入的浓淡之分,感情投入得越深,角色就写得越逼真,相反就只是一个符号。
封面新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想知道作为作者的你,在写作的时候,想要通过这个作品最主要传达出什么?比如我作为读者,我觉得冉咚咚这个女刑警工作和生活搅和在一起,把自己的生活也用职业技能去审视。但人性、生活、爱情、婚姻说到底是经不住这么侦探的,甚至让家庭和谐的是爱,包容。而不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点理性傲慢的意思。
东西:最懂冉咚咚的人是她的丈夫慕达夫。所以,无论冉咚咚如何追问,他都抱以宽容和理解,这是不是有点变态?非也,这恰恰是最美的心灵。一些读者因为年轻,或者没有经历过婚姻或者没有经历过精神焦虑的困扰,因此对冉咚咚的行为不太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冉咚咚为什么会这样?那就会明白,她对丈夫的执着追问是一种焦虑转移。她每天面对的都是复杂和残酷的案件,既要直视这些画面和问题,又要抓到凶手,其压力是非常之大的,甚至产生了心理抑郁。谁能分担她的压力?只能是最亲的人,即丈夫慕达夫。换一角度思考,她对丈夫的执着拷问,是不是也是一种变相的撒娇?这已经是潜意识层面的问题了,但愿读者看的不仅仅是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