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主要产地和种植条件介绍


中国小麦主要产地和种植条件介绍

文章插图
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种植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形成明显的不同种植区 。早在1936年依气候及小麦生产状况把中国小麦分为7个区域,其中6个冬麦区,1个春麦区;1937年又根据100多个小麦品种在8省9个地点进行3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的结果,把6个冬麦区归为3个主区 。这是中国小麦区分最早研究 。
1943年依据中国小麦冬、春性,籽粒色泽和质地软硬,将全国主要麦区划分为硬质红皮春麦区,硬质冬、春麦混合区,软质红皮冬麦区3个种植区 。60年代初,《中国小麦栽培学》又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10个亚区,为中国较完整的小麦分区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冬、春小麦分界线和各主要麦区的划分得到重新确定 。以后气象,品种和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相继提出不同的区划 。《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以《中国小麦栽培学》的区划为基础,直接划分为10个麦区,有的区还进一步划分了若干副区 。
80年代以来,全国小麦生产迅速发展,有关小麦区划的资料不断丰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为此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在原有的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以及华南冬麦10个麦区基础上,重点对区属范围及分区走向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调整 。依据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小麦栽培特点,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小麦种植区,便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生产 。
1、东北春麦区
【中国小麦主要产地和种植条件介绍】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
东北春麦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为40~500米,西北部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可达600~800米 。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区小麦面积比较集中,建有大批国营农场,其小麦产量占黑龙江全省春小麦总产量1/2左右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气温相差极大 。温度为自北向南递增,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绝对最低气温-41~27℃,为全国气温最低地区 。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东部多雨,西部干旱 。东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湿涝灾害,并影响收获 。而西部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区,则又多因春旱、多风而造成干旱和风沙为害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
2、北部春麦区
北部春麦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 。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