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东阳:大明的“辞官达人”,好人一个却饱受指责,一生活得太累( 三 )

明史|李东阳:大明的“辞官达人”,好人一个却饱受指责,一生活得太累
文章插图
他在朝廷任职宰辅,一生于政绩上乏善可陈,都说他是“外圆内方”之人,可他从来对大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遇事则将自己先摘得个干干净净,圆滑之极,为此被人讥为“伴食宰相”,这样没有担当之人,能指望他日后能为肃清朝廷妖奸作出贡献,我是不信的。当大臣们纷纷联名弹劾刘瑾,包括谢迁在内,对刘瑾是破口大骂,而在武宗犹豫不决之时,只有李东阳唯唯不言,因为他看出武宗从心底也不想杀刘瑾,于是便故技重施,不置一言,由此不仅刘瑾逃过一劫,也给足了武宗面子,于是,与李东阳共事的其他大臣皆被罢官甚至遇害。这些被贬的官员离京之时,李东阳自然是要来相送的,这是他一贯的作风,而且还痛哭不止,我不怀疑他是出自本心,但这些被害之人却也并不买账,被人“当日出一语,即与我辈同去矣,不用今日泣也。”怼得也很是难过。明史|李东阳:大明的“辞官达人”,好人一个却饱受指责,一生活得太累
文章插图
大家都认为,正是李东阳首鼠两端的态度,引致大事无果反遭横祸,于是,不断有人弹劾他尸位素餐不作为,上书劝退,“前七子”之一王九思还写了一出名为《杜甫游春》的杂剧,以“昏子谜做三公”的荒唐,将李东阳暗喻为如李林甫一样嫉贤妒能的奸臣,可见时人对李东阳的愤慨之情。更有甚者,坊间甚至传闻,是李东阳事先泄密弹劾之事,方导致诛杀刘瑾失败,言为“会天晚,明旦发矣,奈阁老李西涯泄其谋”,不过,如此下作之事,我相信以李东阳的人品,是不太可能的。而李东阳巴结刘瑾却是事实,作为文坛巨擘,刘瑾对李东阳还是比较尊重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二人之间似乎有一默契,虽然双方心知肚明,但李东阳在对刘瑾的奉承上,还是不遗余力的。明史|李东阳:大明的“辞官达人”,好人一个却饱受指责,一生活得太累
文章插图
作为内阁首辅,李东阳是完全没有尽到职责,他是将权力全数交出,成为刘瑾的一支笔,完全按照刘瑾的意愿行事,所有的决策都是“逆探瑾意”然后下笔。而在刘瑾建造道观完工之时,李东阳赶紧献上一方自己手书的石碑,其内容自是极尽谄媚之能事,让人不忍卒读,连他的学生侍郎罗玘都看不下去,“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写信决裂,耻于与之为伍。但是在此期间,李东阳做了大量的好事,比如为被陷害之人鸣冤叫屈,比如给予受害者一些关照等等,这些也很符合他的性情,但这些小善于事无补,还是遭致世人侧目;故而《明史》有记,“凡瑾所为乱政,东阳弥缝其间,亦多所补救。其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明史|李东阳:大明的“辞官达人”,好人一个却饱受指责,一生活得太累
文章插图
及至后来刘瑾的动静弄得太大,引起武宗的不满,李东阳敏锐地察觉后,遂会同一帮朝臣对刘瑾进行弹劾,最终将其送上了断头台。刘瑾死后,这李东阳亦自愧在位期间“助纣为虐”的不齿之事,实在是无颜立庙堂,遂再次申请辞官,终得致仕,临终前,还混了个“文正”的谥号,他也能瞑目九泉了。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对李东阳的评价历史上也分为两大阵营,誉者说他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贬者说他是“见风使舵,屈身附逆”;对此见仁见智之说,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我看来,他就是两个字打总结,软弱!明史|李东阳:大明的“辞官达人”,好人一个却饱受指责,一生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