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李贽26岁那年考中了福建乡试的举人,30岁开始做官!

援朝抗倭已经胜利结束,可是“争国本还在闹个不休。北京城里不时出现无名揭帖(传单)朝廷称它为“妖书”,把写妖书的人称为妖人”,于是四处捉拿“妖人”。1602年朝廷从通州抓来一位75岁高龄的“妖人”,这就是这里所要讲的明代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李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为什么被诬为“妖人”?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李贽,原名李载贽,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县人,生于1527年。他祖上几代都从事海外贸易,父亲和祖父都是回教徒,李贽自己也信奉回教,因此,近代学者都说李贽是回族。

李贽#李贽26岁那年考中了福建乡试的举人,30岁开始做官!
文章插图
李贽26岁那年考中了福建乡试的举人,30岁开始做官,先后做了20多年的官。从河南共城(今河南省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子监教师)、礼部司务(办事人员)到南京刑部员外郎(一般官员),都是公务不多、薪俸微薄的职务。他51岁的时候,从南京刑部员外郎调任云南姚安知府。知府是个能捞钱的官,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李贽并不想发财,他只想在知府任内积攒些钱,日后好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可是李贽做了3年知府,归来时仍是两袖清风,行囊里仅有几卷图书。这样,他一直没有摆脱生活的困扰,两个女儿因饥荒死去;祖父、祖母死了50多年,因为买不起一块地,一直没安葬;岳母双目失明,思念女儿,他却没钱让妻子回家探望母亲。穷困的生活磨炼了李贽,他不怕穷,不怕苦,一心追求真理。那时候,学术思想界流行的是理学,又叫道学。这种学派出现在宋代,道学家们提倡封建道德,认为这是人们天生就有的,是“天理良心”,把这称为“道”。他们讲究“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等,打着孔子的招牌,宣传封建礼教。道学家的思想,从宋到元,由元到明,愈演愈烈。就在道学思想风靡一时的时候,江苏泰州盐丁出身的王艮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即“泰州学派”。这个学派反对道学家所说的“道”,认为人生穿衣吃饭和劳动就是道。这种思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要求,因而受到农民、盐丁、樵夫、陶匠和小商贩的信仰。这个学派揭露道学家的假面具和他们言行不一的丑恶行为,因此遭到道学家们和封建官僚地主的迫害,被诬蔑为是“左道”、“妖人”。
李贽#李贽26岁那年考中了福建乡试的举人,30岁开始做官!
文章插图
李贽在北京作礼部司务的时候,和泰州学派的学者赵大洲经常来往,听赵大洲讲学,在南京的时候,拜王艮的儿子王襞为师,钻研泰州学派的学说,因而对它有了深刻的了解,自己也成了泰州学派的学者。20多年的坎坷仕途和官场生涯,使李贽认清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官场的肮脏,看清了道学先生们的嘴脸。他要反对、要抗争,要揭穿道学家的假面具,于是他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为了不受地方官吏的管束,李贽从云南归来的时候,决心不回老家,来到湖北黄安的朋友耿定理家里居住。谁知来到这里也不平静,他一到黄安,就和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李贽来到耿家之后,教耿家的几个孩子读书他主张应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自由精神和聪明才智,不要用封建礼教束缚孩子,压制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耿定向是个大官,又是个道学家,自然不同意李贽的意见,便发生了矛盾。特别是何心隐的被杀,使两人水火不容。【 李贽#李贽26岁那年考中了福建乡试的举人,30岁开始做官!】
李贽#李贽26岁那年考中了福建乡试的举人,30岁开始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