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应该算是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了。短短10字,便道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宋有位词人曾在词中化用这两句诗,“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语序不同,所营造的意境也迥然不同。
临江仙·信州作
宋代: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文章插图


晁补之这个人也许我们很陌生,但他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师父——苏轼。
他和秦观、黄庭坚、张耒被后世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门生何其多,而他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足见其才能。
他生性聪颖,刚懂事便会读书。
在他17岁的时候,父亲被派到杭州任上,而他也随同前往。
钱塘山水的秀丽风光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于是便有了《七述》一书。
他带着这本书前去拜访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本来苏轼也曾想为杭州的山水写文赋诗,但读了晁补之的书后,却感慨道“我可以搁笔了。”
因为苏轼的盛赞,晁补之因此声名大噪,而后他也成了苏轼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文章插图


公元1079年,晁补之高中进士,开启了仕途生涯。
与他的老师苏轼一样,他也曾被贬谪。
公元1095年,他因修神宗实录失实之罪被贬为亳州(安徽)通判。
过了两年,又被贬为信州(江西)盐酒税。
这首诗《临江仙》便是写于信州任上,道尽了谪居异乡的苦闷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文章插图


他刚到信州的时候有多惨呢?就像如今无数的北漂族,连房子都买不起。
他好歹也是个官,可是却买不起房,可见俸禄之微薄。
为了不露宿街头,他只能到庙里和几个和尚为伴。
本是京官,虽不像王公贵族锦衣玉食,但好歹也是吃穿住不愁,如今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心中的愁苦之情可想而知。
但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反而经常在松荫竹翳的掩映下捣药。
他还时常到水源穷尽处,席地而坐,看着天上的云起云涌。

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文章插图


因为思念亲友,他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以此解心中的愁苦。
【 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每当他喝醉后,就会有幽栖的鸟儿在他这个醉汉的耳边苦苦地啼叫着。
月英西沉,在这苍凉的夜色中,鸟儿的啼叫显得更为悲戚,就像他如今的心情。
虽然信州青山绿水,无限美好,但是他的心中却还是想着万里之外的家乡。
词作到此结束,词人谪居异乡的寂寥落寞形象便跃然纸上。

苏轼|王维最具佛性的两句诗,被苏轼弟子化用,却营造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文章插图


词在上半阙开头便点明了作者的艰难处境。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完全不同。
当时的王维是“半官半隐”,在终南山置办别业,“晚家南山陲”,寄情山水,超然物外。
王维之所以会如此淡然,是因为他经过“安史之乱”的伪官经历后,已然看淡功名利禄,他是真的放开了。
而此时的晁补并不是如此,他因党争被贬谪,心中愤懑不平,虽然也有厌恶官场之意,但却不是像王维那样全然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