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读者文摘》,当年站在杂志顶端的一个纯粹的“公知”!( 二 )

bbc|《读者文摘》,当年站在杂志顶端的一个纯粹的“公知”!
文章插图
《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有些报告文学性质的文章,肯定有许多人印象非常深刻。这篇描写中日小朋友在夏令营中不同表现的文章,开始只是在一家媒体上不温不火地刊载着。直到有一期的《读者》转载了这篇文章,犹如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块石头,文章中的故事突然成了各大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文章中的中国小朋友相对于他们的日本同伴,自私,羸弱,没有教养,没有合作精神!最后文章总结道:我们的未来输给了日本!文章看起来写得很实在,描写很生动,结论振聋发聩!令当时的人们忧心忡忡,好像是我们在现实中已经被击败了一样!bbc|《读者文摘》,当年站在杂志顶端的一个纯粹的“公知”!
文章插图
后来,有那次夏令营的参与者站出来澄清,原来,写此文的作者,就像是“重回武汉”的BBC采访人员,描写中国孩子的时候,加了滤镜,而讲述日本小朋友的时候,用的却是美颜!公知,本来是一个褒义词,具有大量或专业知识的公众人物!如今,硬生生地被揉搓成了贬义词。我更倾向于它的中性色彩,并将之戴在《读者》的头上!与如今的“公知”意义不同,《读者》在历史中的公知形象,是建立在赏心悦目的美文的基础上。在《读者》鼎盛的年代,各种杂志琳琅满目,良莠不齐,《读者》能在一众杂志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内容的精致细腻。也正因于此,《读者》被很多人认为是具有小资情调!《读者》的内容适合于当时的年轻人去读,他们没有社会阅历,思想单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看懂文章的思想,并想当然地认为,生活就该是那种美好的样子。《读者》就如同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他们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幸福,看到了友爱,看到了善良。他们看到西方的阳光照在窗外,心里想象着光明洒到了屋内。他们的年轻与有限的知识储备,很容易在他们的心里,以《读者》式的思维,建立起一幢乌托邦大厦,各种温馨甜蜜,在这幢大厦里都能找到!我的高中老师说过:大学之后,你的眼里就没有《读者》了!得益于当时庞大的读者群,《读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更多的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角色。她是一个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公知”。她让许多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一知半解的认知,她让人们在向外张望时,心里充满了儿童般的渴望。她站在了一本杂志应该站立的地方,并且站在了最高处。再往上,是大学的高度!bbc|《读者文摘》,当年站在杂志顶端的一个纯粹的“公知”!
文章插图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关注这本杂志了,也不知她如今怎样了。她不会因为我的无视而消失,却会因时代的大潮而搁浅。骄傲的摩托罗拉曾经说过: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然而,我们还是失败了!一本杂志有诞生,就肯定会有消亡,不是因为她做得不好,而是这个开启了快速变化的朝三暮四的时代,抛弃了她。正在用手机看此文的你,现在还会有心思去摸一本杂志吗?2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