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北宋初士风衰敝,范仲淹重儒学、做表率,曾力挽狂澜
文章插图
士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群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要继承者,世风就是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特有的行为风气。将视角聚焦于北宋,其主流世风大体分为5种,隐逸、忠义、政争、奔竞和奢靡之风,其特征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北宋开国之初,世风还延续着五代十国颓丧的气质,以隐逸和奔竞消极的世风为主。中期在范仲淹、欧阳修等极具影响力的人的带动下,世风日趋积极,等到了熙宁前期达到顶峰,但随着国局不稳,朝局变化,世风又转入低、败坏。要了解其演变,大体还是要从多个方向去解读。一、 北宋世风之背景1、 宋太祖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在古代中原统一政权中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朝代,与之类似汉朝被后代史学家分称为西汉和东汉,宋也分为北宋和南宋,但是其中原因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汉分两汉是因为外戚专权,那么宋就是活脱脱的被外敌打成了南宋。造成这一原因,辱没“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号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有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就确立好的“重文轻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至于“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文章插图
从宋太祖的思路来考虑,此举也无可厚非。按照宋太祖对于唐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及五代十国无序地感同身受,使得他采取了要去抑制宦官、外戚、宗室的力量的措施,其次更重要的是避免唐朝节度使保有权力的同时还拥有极大的军事权。最终一番权衡之下,选择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甚至将此举作为治国基本方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写进宪法里的内容,这也导致了后来但凡有君王想要提高武人地位乃至升武将的文职都会引来强烈的反对,是为“不合祖宗家法”。因此,这样的治国方针也导致了士大夫势力的一枝独秀,而朝堂上极具影响力和最具权力的这批人的世风,其重要性就要远远甚于其他朝代了。2、 五代十国的后遗症北宋从大看,承继于唐,但是实际上是由五代十国的大无序社会中逐渐诞生的统一政权。五代十国实际上也存在了将近100年,因此,要说北宋初年,还是继承了那个年代的很多问题。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世风衰敝,士大夫鲜有气节。而这正因为五代时人大多随时更换主子。就比如宋太祖朝的宰相范质,五代便先后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任职。
文章插图
再有名宦陶穀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宋史》本传中记载“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其为人“奔竞务进”,“多忌好名”。甚至“更事四姓及契丹”的冯道在北宋初年去世时,“时人皆共称叹,意谓与孔子同寿”。可以看出经历五代战乱的北宋士人,很多儒家传统观念丧失,以投靠逢迎、邀宠固恩为能事,对政变、叛乱更可谓是习以为常。事实上,在宋太祖兵变时正是利用此心理得到了许多士大夫的支持“汝等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这也导致了北宋初年奔竞之风占据了主流,而另一方面五代时期的武夫独尊的时局,导致了文人们“絷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也”,其隐逸之风也较为盛行。3、 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期来看,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西北边则是党项族建立的夏政权,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国,西边的各个小国。宋太宗时期就曾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把契丹政权逐出长城但是都失败了,对于西夏的战争也多失利。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李之仪&北宋词人李之仪,这十首词作,暗含处世和人生哲学,读懂受用一生
- 高俅$难怪高俅能祸国殃民 北宋的“太尉”究竟是怎样的官位
- 满族@北宋辽金的兴亡,女真和金室的起源,女真就是现在的满族!
- 范仲淹$范仲淹替百姓呐喊的一首诗:短短20字,诠释北宋一代名臣风骨
- 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是何人?著名书法家米芾:我不如他,仅排第三
- 五言律诗#宋诗精华五首,其中一首是北宋杰出词人晏几道的作品,希望您喜欢
- 儒家!北宋张载写下四句名言,言简意赅传颂至今,体现出了儒家器识格局
- 奇诗&北宋诗人写首“奇诗”,短短20字数字“一”到“十”全都有
- 千嶂里&北宋奇才范仲淹,写下一首《渔家傲秋思》,可谓传世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