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北宋初士风衰敝,范仲淹重儒学、做表率,曾力挽狂澜( 二 )

儒学|北宋初士风衰敝,范仲淹重儒学、做表率,曾力挽狂澜
文章插图
而战争的结果就是宋方的屈膝求和,奉献所谓的“岁币”。因此,北宋的民族矛盾是一直都存在而且属于整个宋时期的主要矛盾。另外北宋在土地制度上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使得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已相当严重。要知道大多数朝代灭国的底层原因就是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的。北宋事实上也不例外,农民起义大大小小达数百次,足见阶级矛盾之严峻,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人来说,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外患,宋朝独有的发达的经济又为持久的“岁币”提供了基础,不至于矛盾进一步发展。相反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许多士大夫没有衣食之忧,加之从宋太祖开始就推行崇儒重教的政策,逐渐使得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显著增强,其中大部分人开始怀揣“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的思想进行政治活动。在此背景下,范仲淹出现了,并刮起一道引领积极世风的潮流。二、 天降伟人之范仲淹1、 范仲淹的发迹事实上,范仲淹的发迹是和北宋的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同时取消“公荐”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行为。而皇帝本身也因为有意抑制世家从而让更多下层非世家士人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譬如当时时任参知政事的吕蒙正堂弟吕蒙亨以及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宋太宗就说“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儒学|北宋初士风衰敝,范仲淹重儒学、做表率,曾力挽狂澜
文章插图
看似是怕有闲话,但事实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有意打压世家,而最终的结果当然还是以世家士人不宜与孤寒子弟竞争为由罢了两人的名次,将机会让给寒门子弟。而范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是为标准的寒门学子,事实上这样的政策倾斜一定程度上为范仲淹、欧阳修等非世家名士的登场提供了政治基础。2、 范仲淹的个人主张范仲淹是忠实的儒家信徒,而儒学恰恰注重的是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左传》中更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说法对于个人追求的规范。范仲淹最有名的恐怕就数《岳阳楼记》,表达了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而这恰恰是范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练的总结。在范仲淹因直谏被贬饶州之时,作了《灵鸟赋》,表达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观点,并且其针对当时世风败落、善恶不辨,“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的情况写下《四民诗·士》,专门讨论了士人品德,认为世风的败坏会导致“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虽说批评数落了一通,但是范仲淹意是想借此诗警戒士人,要求“以德为先”,恢复“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儒学|北宋初士风衰敝,范仲淹重儒学、做表率,曾力挽狂澜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范仲淹在不断强调“修身”的前提之下,也要求自己在现实中有所作为,利国利民。在其《严先生祠堂记》之中,范仲淹极其推崇严子陵,而且尤其强调了其不追逐名利的品质,甚至将其地位抬高到所有开国元勋之上,与之不同的是范仲淹并非像严子陵那样隐逸避世,而是一个鉴定的入世者。总之,范仲淹不光是自身践行着崇高的个人修养品质,同时积极表达和倡议士人们积极入世,有所为,在其一生之中,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被贬四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成为北宋知识分子士人们的新的精神风貌最凝练的表达。3、 范仲淹的表率作用从北宋初年世风衰敝的情况,到宋仁宗时期由于多个方面的因素世风已经有了积极的转向。而其中范仲淹的作用极其明显,在他之前,世风本败坏,在他一系列发言和以身作则之下,影响和聚集了一批积极向上,对国家社会想要有所作为的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