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唐棣《零公里处》:写北方的生活,追赶消逝的故乡( 二 )


生活|唐棣《零公里处》:写北方的生活,追赶消逝的故乡
文章图片

《零公里处》
虚构和非虚构的距离
唐棣表示 ,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 , 他回了好几次家 , 想把铁路沿岸所有认识的人的经历用小说形式记录下来 。 “这个小说里写得很多都是真的 , 只是我采用了小说的形式而已 , 或者把它们叫做小说而已 。 这里面的人 , 除了涉及隐私的部分 , 我保留了大部分的真实 。 ”
他还在常规小说的文体上做了一些拓展 。 小说共有13章 , 他把它们变成了“站” , 和“零公里处”的路程呼应 , 每一站间隔的距离都用具体的数字标明了 。 “我其实是想佐证它的真实性 , 其实每站的距离也是在我心中衡量的虚构和非虚构的距离 。 ”他说:“我希望它成为一本真实的小说 , 或者说‘非虚构小说’ 。 我在里面穿插了很多反映真实的图片、里程数 , 其实就是为了增加一种‘非虚构’的感觉 。 ”
唐棣对《零公里处》纪实性的强调让姬中宪颇感意外:“我也是写小说的人 , 我在很多场合都解释这些文本是虚构的 。 看这本书时 , 我也在纠结关于真实与虚构、真实与荒诞的界限 , 到现在也没分清楚 , 这也是小说本身的魅力所在 。 ”
“真实不真实可能不重要 , 和真实相比 , 真实感更重要 。 ”唐棣说 , “我写的真事为什么写得这么有剧情和情节 , 感觉像编的 , 其实它是提供了一种真实感 。 我只能保证 , 在这本书里面我放入了最大的真诚 。 我所谓的真诚是指我的记忆在这本书里的投射 。 ”
“虽然唐棣一直强调他的作品是非虚构的 , 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当成虚构作品 。 换句话说 , 所有经过构思、描述而形成的文本都有着虚构和想象的一面 , 只不过成色不同 。 ”木叶说 , 人在一生中会对很多事情进行选择性记忆 , 以及发挥 。 “唐棣写这个小说时想必也是如此 , 他的文本涉及很多他所知的人与事 , 他自觉不自觉地将他们的容貌、思维和行动等进行了不同的组合与拼贴 , 最终构成了新的人和新的故事 。 小说家很长于借助那些假的、错位的、叠加的东西去表达真实 , 也许还会不期而然地抵达美和善 。 这本书中的 ‘零公里处’就是如此 。 ”
生活|唐棣《零公里处》:写北方的生活,追赶消逝的故乡
文章图片

唐棣
【生活|唐棣《零公里处》:写北方的生活,追赶消逝的故乡】追过时间 , 追过故乡的消逝
唐棣是1984年生的青年作家 , 曾出版包括小说、艺术评论及电影理论集多部 , 主要作品有《遗闻集》《西瓜长在天边上》《电影漫游症札记》等 。 他同时是一位出色的视觉导演 , 从2008年起创作了多部风格大胆的实验短片与艺术录像 , 并以不同身份参与过多部电影及纪录片的制作 。 姬中宪说 , 读完《零公里处》 , 像看了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 。
“我一直在努力地追寻空间这个东西 。 ”唐棣说 , 他有“北方档案三部曲”的愿望 , 是因为自己的故乡在迅速地被这个时代抛弃 , 每次回去都发现又消失了一些东西 。 他小时候玩过的地方 , 上学的地方 , 一点都找不到了 , 有时要靠一些参照物才知道“这是哪里” 。
姬中宪有一部作品叫《缓慢而永远》 , 这个书名非常对应唐棣对自己回故乡的情绪 。 “我的家乡在唐山采煤区 , 采煤都有一个个洞 , 煤不挖了就停了 , 洞裂开会冒出地下水 , 下面就塌陷 , 每天都在塌陷 。 我们村附近的女孩都不敢嫁到我们那里去 , 至今都对我们那片比较敏感 , 怕晚上陷下去 。 比如一周前一棵小草, 一周后就变成水草 , 那就是地下水往上渗了 , 随着这种危机到来 , 我慢慢从一片地方移到另一片地方 , 后来另一片地方也塌陷了 , 我从小就生长在这种危机感之中 , 对‘流逝’的东西就特别关注 , 好在到现在为止能用电影挽留 。 我最早拍故乡三部曲 , 后来别人问起为什么不拍了 , 因为故乡没了 , 我没有东西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