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此四个地方官品级不高,但地位却不一般,关键还不用看督抚的脸色

清代的官职有文、武之分,再细致一点又有京官和地方官的区别。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有些官职从编制上来看属于京官,但任职却在地方。因此有些人难免搞混,这里就细致地说一下这些官名。地位|此四个地方官品级不高,但地位却不一般,关键还不用看督抚的脸色
文章插图
第一个是学政学政是清代特有的称呼,明代时称“提学”或“督学道”,清入关后沿袭明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顺治时期,于各省设督学道,一律带按察使司佥事衔,主要是进士出身的各部郎中、员外郎担任,这个时期,不叫学政,而叫学道。康熙二十三年,在顺天、江南、浙江初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到了雍正四年,全国各省皆设学政,规定三年一任,此后形成定制。学政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除了江苏学政驻江阴、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外,其他的都在省城,并设单独的学政衙门。地位|此四个地方官品级不高,但地位却不一般,关键还不用看督抚的脸色
文章插图
学政管理的事务涉及科举、学校以及文化领域,因此朝廷对学政人选尤其重视。雍正以后,规定学政必须是进士出身之侍郎、京堂、翰林官、詹事、科、道等官充任。学政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固定的品级,比如侍郎出任学政就是正二品,翰林院检讨出任就是正七品。而且各省学政的编制都属于京官,只不过是朝廷临时派遣他们到各省提督学政,待乡试完毕之后便要回京复命。正是由于学政这样的性质,也就说明了它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属于皇帝临时派出的“差”,这一点和钦差大臣的性质十分相似。学政既然是钦差大臣,自然不会限制于品级的高低,也不受地方督抚的节制。按照排名,学政位列总督、巡抚之下,比布政使、按察使的地位要高。地位|此四个地方官品级不高,但地位却不一般,关键还不用看督抚的脸色
文章插图
第二是盐政明代时管理盐政的专职官叫“巡盐御史”,从这个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京官。清初也沿袭这个制度,在两淮、长芦、河东各设巡盐御史一人,任期为一年。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但同样也没有固定的品级,清初时都是从各部郎中、员外郎以及监察御史中选任,也有一部分是内务府司官。雍正二年以后,鉴于巡盐御史每年更换不便管理,加上不受地方督抚的节制约束,从而改定以总督、巡抚兼任巡盐御史。此后两淮盐务由两江总督兼任,两浙盐务由浙江巡抚兼任,长芦盐务由直隶总督兼任,福建盐务由闽浙总督兼任等等。也就是说,在雍正以前,巡盐御史属于京官编制,不受督抚的节制。自雍正以后,才将其改为督抚的兼职。所以各位读者要搞清楚这个概念。地位|此四个地方官品级不高,但地位却不一般,关键还不用看督抚的脸色
文章插图
第三是各关税大使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于全国各地设立很多的税关。这些税关分为“户关”,意思是属于户部直接管理的税关;又有“工关”,是指工部直接管理的税关,还有一些就是内务府管理的税关。这些税关分布在全国各地,数量很大。顺治时期将很大一部分直接交给地方官管理,但同时也任命一些京官为税关大使。不过总体来看,康熙朝以前,各税关大使的任命多为京官,尤其是内务府官员居多。雍正元年以后,将大部分税关交给地方管理,但有些特殊的地方仍照旧制,比如山海关、古北口、蟠桃口、杀虎口、打箭炉等重要税关,还是委派专差。自此,税关大使或简派或专差,或交于地方官,或差内务府人员,或差部员,更变无常。直到清末改革官制,才将各税关收归度支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