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者|读《随园诗话》,教人如何读书写诗,反对模仿跟风,坚持创新思维
撰文/赵奇云《随园诗话》是袁枚以其所居的随园冠名,所谓“随园”,袁枚在《杂兴诗》里进行了描述:“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如此美妙的居住环境,在此进行“诗话”,想必十分快意。
文章插图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后世以随园先生称呼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乾隆四年,袁枚开启了仕途之路,中进士后,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曲线。三年后,将其外放地方官进行历练,出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虽然在其为官处官声较好,却未得到进一步职位上的提升。在33岁这年,心灰意冷,对仕途失去热情后随即辞官,安心在随园生活,开启了文人闲居模式。尽管在四年后再度出任陕西官位一年后再度辞职,从此彻底告别政坛。《随园诗话》虽然算不得大部头的著作,在诗坛却久负盛名,是清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深得广泛流传,在现代也引起广泛读者阅读和喜爱,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书是伟人毛泽东同志常常随身携带的必读书目。
文章插图
创新思维堪称这一著作的核心灵魂,在袁枚的主张下,认为诗歌发展到清朝已经日趋呆板,甚至形成了一定固态模式。他反感学者动不动就打着“盛唐”的招牌,扛起“杜、韩”的家当。诗话中驳斥了“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数”等传统说法。袁枚反对模仿古人,但并不反对学习古人。他常常以李、杜、苏、韩四家和中晚唐以及宋代和元名家作为研究对象,并认为“古风须学前者,近体须学后者。”这本诗话,文笔浅白流畅,既有理论又有相当丰富的故事性,读来令人非常有带入感,兴趣盎然。如在书中有一篇《诗中作料谈》,充满了哲学思辨,读后让人觉得非常受益。“我曾经对程鱼门说:现代的人所以比不上古人,是因为他们胸中所读的书太少。我们这代人之所以比不上古人,是因为胸中所读的书太多。”这种列举无疑具有相当深刻的道理。
文章插图
对于写诗,袁枚的最大论点是倡导性灵说,所谓的“性灵”,就是不一定非要讲境界的大小,格调的高低,只要能自然地有趣地反映诗人一时的感受,就可以写出很好的诗作。因此他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按照袁枚的理论,性灵大致与性情相等,都是指诗人真情的抒发。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又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在书里,袁枚一些内容的小题非常有趣,如“切勿抄袭”这一标题,阐述了抄袭的有害。他说:“古代没有类书,没有志书,也没有字典,因此在《三都赋》、《两京赋文》中,谈到树木就有若干,谈到飞鸟就有若干,一定要等到遍查群书,广泛采集风土人情,然后才能写成文章。如果能够达到才情丰富,词藻华美,便会引起众人钦羡,轰动一时。左思所著《三都赋》,之所以能够洛阳纸贵,只是因为家中购置这么一本书,便可当作类书、郡志来读罢了。所以写成这么一本书也就需要个十年八载。现今的类书、字典,都非常齐全,假使左思出生在今天,一定不会作出这种辞赋。即使作了,也不过是从故纸堆中翻录摘抄,一两天就可写成。而将它抄录下来背诵的人,也不会有。现在的人作诗写赋,喜欢运用繁杂琐事及冷僻险韵,认为篇幅越多越好,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 打油诗$打油诗·九首丨奔月嫦娥休笑我,温壶美酒送入喉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江苏省军区#我与酒与美女诗人……!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十二月十五夜$30个“落入凡间”的神仙诗句,唯美浪漫,惊艳了时光
- 香远&原创诗词|忽如一夜桂花来,苦等三天恰自开
- 诗歌|点赞近百万!这些小学生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