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和他的工笔画( 二 )


《子夜吴歌》以及林凡创作的许许多多古典人物风情画 , 除了传达特定的题材之外 , 他更多地是在画面上显示着现实生活的情味 。 这类画更是他的特长 , 作画时速度很快 , 有的作品也不起稿 , 信手挥写 , 有很熟练的构图和造型能力 , 所创造的画面保持着生动活跃的氛围 。 他的这类画作很容易让人读进去 , 并能和画家的内心呼应 。
《张骞回京》等一类作品是纯历史题材 , 在题材选择和历史事件的考证上也可以见到林凡对知识的运用 。 《张骞回京》表现的气势很大 , 众多人物组合颇有章法 , 在色彩的布局上也很见功力 。 林凡以创作女性题材作品见长 , 但在这件作品中 , 张扬阳刚之气方面并不逊色 。
|林凡和他的工笔画
本文图片

他的这类作品最大的特点 , 是“人情味”很浓 。 这种“人情味”来自他对生活的感悟 , 来自他对人生的品味 , 来自他在艺术创造上的雕琢锤炼 。
(三)
最近读到林凡新创作的一批菩萨图 , 这批作品折射出他在人物画创作上的另一种取向 。
这批菩萨图似是取材于佛教文化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和约定俗成的形象 , 如教传“三十三菩萨” , 就有“读经观音”(原定形象为坐岩上 , 手持经卷 , 如淑女阅读诗书状)、“莲卧观音”(原意为在莲池上作半卧之姿)、“泷见观音”(倚山崖 , 眺望流泉飞瀑 , 似在深悟哲理)、“施药观音”(右手拄颊 , 左手在膝上捻莲花)、“能净观音”(伫立岩畔 , 望海深思)等等 。 另如“披发观音”、“长带观音”等 。
|林凡和他的工笔画
本文图片

在佛教艺术中 , 菩萨形象的塑造和形成 , 总是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就以上面所说的三十三菩萨中的“马郎妇观音”来说 , 像一部很有意思的“民间传说”:传说唐时陕西有一美女 , 要求求婚者能背出《普门品》、《金刚经》等佛经 , 几经周折 , 最后马郎背出 , 美女始允 , 但未嫁先死 , 葬后经老僧挖拨 , 见遗骨化为黄金 。 老僧乃称此为圣人点化愚蒙 , 于是亦飞入空中 。 故此美女被视为菩萨化身 , 称马郎妇观音 。 由于有这样一些美丽的传说 , 所以在菩萨的形象塑造上是非常宽松的 。 在山西大同的华严寺中有一个合什侧身听经的供养菩萨 , 形象看上去很像一个纯情少女 , 带有浓重的青春气息 , 动作活泼而端庄 , 并不像一位专差佛事的菩萨 。 这尊雕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 曾使郭沫若在参观华严寺见到后 , 竟要来一把椅子长坐久视 , 极为赞美 。
正因为在艺术创造上有如此宽松的自由度和由此产生的艺术魅力 , 所以人们对菩萨的喜爱远远超过其他佛像 。 在佛教艺术中对菩萨形象的创造上也就比较随意 , 这种随意也沿袭到今天 , 影响着当代画家的创造意向 。 最近就读到不少画家创作的菩萨图 , 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点 , 即将以往的菩萨造型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相结合 。 这在菩萨形象上就与以往的纯佛教艺术中的绘画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 更强调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 林凡的这批菩萨图当属这一类 。
人们喜欢林凡画的菩萨 , 因为不像那些“八大菩萨”在严肃地讲经布道 , 倒是很像菩萨们忙完了“公务”之后在自我休闲 。 说得调侃一些 , 这些菩萨大有“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 画家赋予她们更多的富有“凡人”的人性 。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意蕴和他在山水画中所创造的情境大相径庭 。
当然 , 林凡画菩萨是否出于佛教的信仰或者是与这种信仰有关 , 都不属于我在这里讨论的范围 。 因为作品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指已经十分明确 , 已经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我们不必去追述画家的创作原由了 。 另一个现实是 , 现代人对“宗教”和“宗教艺术”也有清晰的区分 , 不再把它们看作是一回事了 。 所以在美术创作中 , 将宗教艺术的艺术成果和传统艺术发展的有益部分加以结合并延伸 , 宗教艺术中的艺术形式和题材 , 都可能进入当代艺术的创造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