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刘先银说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 )


我们再讲一下散淡 , 散淡要靠体会 , 但是你理论上没有认识到 , 永远体会不到 。 理论上认识到了 , 你还要实践一段时间 。 刘文西就是字写不好 , 他写字非常认真 , 越认真越写不好字 。 当然 , 写字不能马马虎虎不用功 。 写字要轻松 , 练字练一辈子 , 就练“散、淡”二字 , 散淡就是自然而然 , 下笔松动 。 我小时候练字 , 认为写字很容易 , 对着字帖写象就行了 , 我临王羲之《兰亭序》 , 九年下来 , 一天也不间断 , 最后还是没写好 。 书法没人指导 , 是学不好的 。
不接触大师 , 要想成为大师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 因为大师是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积累起来的 , 你从大师那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几十年都体会不到的东西 。 刘文西写字太认真 , 他越认真 , 腕就越硬 , 写字就是要腕灵活才能写好字 , 他就不懂这个道理 。 天下事 , 有知而不能做到 , 没有不知而能做到的 。 庄子说:“既雕既琢 , 复归于朴” 。 开始要“雕”与“琢” , 但最后是没有雕琢气的 , 是平淡朴实的 。 但如果没有“既雕既琢”的过程 , 那就不会有太深的功力 。 功力就在“既雕既琢”中一步一步加深的 。
有些人认为 , 中国的艺术是落后的 , 但我认为 , 中国的经济落后 , 艺术可没有落后 , 我们中国的大师 , 比如说象陈子庄这样的大师 , 不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师 ,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太差 。 中国经济落后 , 中国的艺术理论也不被人重视 。 六朝谢赫的《六法论》 , 就说到气韵 。 画人不强调人的外形 , 而注重表现人的风度气质 。 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 , 还谈论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还是孙子” , 他们的理论就强调绘画要忠实于大自然 , 而中国画一开始就直透艺术的本质----“画者,心印也”,中国画谈的是“天人合一”,画就是写自己 , 既不是大自然的儿子,也不是大自然的孙子.这种感受,西方绘画到了近代才意识到,而且多数受中国画的影响,他们的理论比我们落后了十几个世纪 。 外国人对中国的绘画很难理解 , 对笔墨中丰富的内涵看不懂 , 只能看到外表的东西 。 当然 , 国外真正的大师对中国的艺术还是有认识力的 。 毕加索用毛笔学中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每册三四十幅 , 莫奈也临摹过中国画 , 他画的《睡莲》 , 从构图到画法 , 都很有中国画的味道 。 但是 , 他们学中国画 , 都归到自己民族的特色 。
董其昌提出书画“尚暗不尚明” , 暗是指用笔藏而不露 , 有内涵 。 但太“暗”也不好 , 压抑自己的精神状态 , “四王”的画都太“暗” , 弘一法师的字也很“暗” , 但他是内心修炼的结果 , 是真实的流露 , 所以他的字境界高 。 陆俨少的画不厚 , 用笔薄 , 所以陆俨少要成为大师很困难 , 陆俨少的画能看不能学 , 潘天寿也不能学 , 陈子庄的画可以学 。 陆俨少对古代画论理解还不深 , 他虽然用笔方法基本正确 , 但缺少厚度 , 同时 , 他又没有陈子庄绘画的生动和趣味 。 当然 , 陆俨少还是名家 , 说他的不足之处 , 是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讲的 , 如果和一般画家比较 , 他还是了不起的 , 当代画家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也不是太多 。
吴冠中的画 , 有形式美 , 但缺少内在美 。 黄宾虹的画就有内在美 , 内涵丰富 。 林散之书法的主要突破点 , 就是用笔的内在变化丰富 。 但林散之书法突破这一点 , 大家又把他捧得太高 , 林散之说自己的字比祝枝山好 , 但见到王铎要低头 。 他的字肯定不如王铎 , 但他说比祝枝山好 , 也未必 , 虽然他用笔的内在变化比祝枝山丰富 , 但祝枝山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性情 , 应该说他们二人的字还是各有特点 。 明代中期的书法家中 , 我看还是祝枝山的字写得好 。 吴冠中在文章中提倡形式美 , 当然 , 作品的形式美也是很重要的 , 在功力相等的两幅画中 , 形式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但最终的功力 , 不是看你的形式 , 而是看你的内在美 。 黄宾虹的画不在构图上讲究 , 在形式上出奇 , 他在内在美上下功夫 , 黄宾虹的书法比林散之要高 , 书法界把林散之提得很高 , 把黄宾虹的书法放在很低的位置 , 这是不正确的 。 包括把沙孟海的地位也排得很高 , 那也是错误的 。 沙孟海的字 , 格调上还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