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懋才|古代闹饥荒,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二 )

马懋才|古代闹饥荒,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文章插图
而取代了明朝的清朝,立国后也牢记着明王朝“饥荒亡国”的教训,对于“粮食安全”不敢放松。特别是雍正年间时,经过“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清朝的粮食储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千八百万石。乾隆皇帝登基后,更把储粮标准提高到了四千八百万石。追求“十全文治武功”的乾隆,在粮食政策上却无比务实,乾隆年间的救荒政策,不但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且有严格的“各省互救”国策,千方百计杜绝饥荒。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清两朝都曾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那么为何在其末世时,都出现了景象惨烈的“奇荒”现象呢?因为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04就以明朝为例,虽然明朝历代帝王,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但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丰厚的储粮也成了官员眼中的肥肉。贪占挪用粮食成了惯用套路,就连一度遍布全国的“预备仓”,到了明末已彻底不见影,许多“预备仓”甚至改建成了王府。万历“亲政”的几十年里,由于他擅做甩手掌柜,明朝的粮食储备更是锐减。比如万历四十六年时,“天子脚下”的京仓,竟然就“仅有两年之积”,通仓“仅半年之储”。外加明末商品经济发达,原本作为“产粮区”的江南地区,大批农田都改种了经济作物。而在全国各地农村,大批农民都扔下土地涌入城市,哪怕北京周边农村,也是“土旷人稀”,一批批农民进入城镇矿山谋生。粮食产量自然锐减,就算在经济富庶的苏松地区,明朝万历晚期的十年里,粮食价格竟不知不觉涨了一点六倍。表面繁荣下,已是巨大的粮食危机。再然后,就是明末大乱里,“缺粮”的晚明王朝,陷入到一轮轮困境里,直到灭亡。马懋才|古代闹饥荒,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文章插图
晚清年间的“丁戊奇荒”,更是“人祸破坏粮食安全”的写照。在“丁戊奇荒”前的二十年里,出于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北方各省大片良田都改种了鸦片。比如在“重灾区”山西省,全省五百三十万亩农田,有六十万亩种上了鸦片,于是山西境内哪里产烟最多,哪里就“饿毙者多”。在山西境内大片“罂粟花”下,受灾百姓多达五六百万,“每日饿毙者何止千人”。丰厚的鸦片收益,喂饱了极少数蛀虫,也碾碎了清王朝的“粮食安全红线”。这一幕幕并不遥远的景象,对比“灾民捕鱼打猎”的遐想,怎能不让人深深思考?而比起那些让我们不忍直视的惨痛教训来,同样需要后人明白的是,无论身处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粮食安全”“饥荒”这些字眼,都不是一个遥远的词汇。联合国最新的报告告诉我们:目前全球就有六点九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说至少每11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人正在挨饿。以这个意义说,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每一顿饭每一粒粮食,就是当下我辈的“粮食安全红线”。参考资料:《崇祯亡国史》《丁戊奇荒述略》《明代粮仓研究》《明代张居正的理财思想》《洪武皇帝大传》《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民食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