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访谈录⑥:他的演奏技艺真不是“吹”出来的

访谈录⑥:
他的演奏技艺真不是“吹”出来的
——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笙演奏技艺传承人刘奎
图文|台应新
刘奎先生简介:刘奎,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员,笙演奏技艺传承人。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自幼痴迷于祖国传统音乐。拜原前卫文工团著名笙演奏家庞承安为师,同时得到苏崇恩、牟善平、胡天泉等演奏名家的指教。与笙结缘四十多年来,不忘初心,潜心钻研笙的演奏和创作,在笙的演奏技艺、作品创新和乐器改进方面建树颇丰。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晋调》、《阿细欢歌》和与人创作的笙独奏《梆韵飘香》、《颂歌新曲》等。
济南市|访谈录⑥:他的演奏技艺真不是“吹”出来的
文章插图
刘奎,今年58岁。接近一米八的个头,肩宽腰圆,浓眉大眼,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模样。因为要拟定编写《槐荫人印象中的老技艺》一书的需要,去年六月的一天,我专访了这位笙演奏技艺的传承人——刘奎先生。
一、拜师入艺门:
刘奎兄弟四人。9岁那年,他受二哥和三哥喜爱吹笙的艺术启蒙,开始学习吹笙,三哥说,吹笙时,两只手的手掌要将笙斗托住,手指自然形成弧形,手掌心不能接触笙斗,右手食指插入笙苗右边的空间,以笙嘴为轴心,笙体向右侧倾斜重心放在右手上,用右手4个手指和左手3个手指按孔。这个持笙动作要反复练习,手指按孔动作要灵敏,按孔要严实,不能漏气撒气······。刘奎开始觉得很好玩,后来就学上了瘾。
民间有句俗话:千年的管子万年的笙,笛子只需一“五更”。这就是说,学习吹笙的技艺要比学习管弦乐和笛子更难。那时,刘奎在英雄山小学上学,家就住在英雄山周边的四里村。他学习吹笙既有恒心,也有悟性。在掌握了正确的演奏口型和基本指法后,他就刻苦地、自觉地、反复练习吹和吸的功法,遇到指法不准、节拍不对或气力不够时,二哥和三哥一指点,马上就会改正过来。每逢礼拜天和节假日,他就缠着哥哥去英雄山下练习吹笙。冬练三九,唇指冻红;夏练三伏,全身湿透。有几次,刘奎吹着吹着就感觉头晕脑胀,十指无力,老想睡觉,后来才知道,这是在吹笙时气力达不到,缺氧了,或是在吹气、吸气时用气不科学造成的生理反应。后来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重复演奏,一个节拍一个节拍的反复练习,先吹平音,后吹长音,再练吐音,循序渐进,很快就掌握了演奏的基本功法。在短短的一年里,刘奎就会演奏《东方红》《我是一个兵》《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
济南市|访谈录⑥:他的演奏技艺真不是“吹”出来的
文章插图
(刘奎在英雄山下刻苦练习演奏技巧)
刘奎回忆说,那时候学习吹笙真是上瘾啊,放了学,回到家里不吃不喝,先抱起笙来吹上几首歌曲,才去写作业。几乎每一个礼拜天都会“泡”在英雄山下练习吹笙技巧,像什么单吐,双吐,吹气花式和吸气花式等都学得很快。记得1978年的冬天特别的寒冷,加上干燥的气候,他的笙的簧片有的就脱落了,造成了音调不准的现象。这对于正在学习吹笙充满兴趣的刘奎来说,一天也不愿意耽搁练习。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带上笙从四里山家里出发,徒步四五个小时,大约中午一点左右,来到济南南部分水岭的北侯村,找到知青点里的三哥帮他修笙。简陋的平房里,他一边吃着三哥给他的烧饼和苹果,一边看着三哥修笙的过程,然后再向三哥学习笙的演奏技巧。刘奎深情的说,“每当回忆起这段在寒冷的北风里去找三哥修笙的经历,我就会历历在目,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