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失传千年的王羲之鹅头法还能重返书坛,再创两晋书风吗?

【 黄庭经|失传千年的王羲之鹅头法还能重返书坛,再创两晋书风吗?】其之书法创作,多数灵感来源于体态优美之鹅。
昔日,王羲之“鹅头法”令其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但此法造诣失传千年之久。故而,鹅头法是否能重返书坛,再创两晋书风呢?
黄庭经|失传千年的王羲之鹅头法还能重返书坛,再创两晋书风吗?
文章插图

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两晋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存在。那是一个略显癫狂的年代,文人们披头散发、涂脂抹粉者不在少数。那个时代,政治混乱,文人们纷纷踏上“自我解放”之路。
相较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朝堂生活,许多人选择了和陶渊明一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隐士生活。那个尚文且张狂的年代,培养了一批别致之人,书圣王羲之便是其中之一。
也因两晋的特殊性,转而形成了特有的魏晋之风。而在魏晋之风中,最有代表性的或便是书法。
在两晋之时,隶、真、行、草行制得以全面发展,并就此定型。换言之,两晋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一般的存在,无怪乎惯有“两晋书风”之称。
在当时,书法百花齐放,从婉约至豪放,由秀丽到潇洒,可谓各色之风,独树一帜。对于现今专研书法之人而言,两晋书风所代表的许便是整个中国书法之大成也。
如斯辉煌之下,王羲之却能独占鳌头,其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引得无数后人围观临摹,可见其之书法功底深厚,且书风之独特。倘若唯有字体赏心悦目,何来众多围观?唯有不同,方见真知。
王羲之半生为官,起伏涨落自是寻常,而其之书法,亦随其之处境一变再变。当然,这份变并非意味脱形,而是延续之前光芒,愈发精进。
王羲之诞生于名门世家,善于多种书体,加之自身勤勉。其之书法造诣已然摆脱汉魏之风,自成一派。
而谈及王羲之的书法,必然会牵扯到鹅。
王羲之爱鹅,世人皆知。其围绕鹅所展开的小故事,便有几则可谈。
某日,王羲之出门踏春,遥遥便瞧见一群体态优雅的白鹅。见猎心喜,他自然向鹅主人提出了购买意愿。
想当时,他俨然已声名大噪,鹅主人知晓买鹅者王羲之是也,自然不愿轻易答应。其人向王羲之提一要求,要书圣以书易鹅。
王羲之点头答应,随即落笔如有神,不日便抄写好《黄庭经》,兴致冲冲的换到了心爱之鹅。
除此之外,还有耳闻农家有一鹅,呼朋引伴前去观看,殊不知其之光临,使得鹅命不保,被农家烹煮以宴请王羲之。此番乌龙,为观鹅而去,反误鹅之性命,引得王羲之哀叹连连。
透过上述二事,可见王羲之爱鹅之心,那他为何对鹅如此钟情?归根结底,与其之大成书法有关。
王羲之认为,养鹅能够陶冶情操。观其戏水畅游,乃白毛配清波,颇有几分出水芙蓉之意。且鹅之姿态优雅,一举一动皆透着几分灵动之气。他能够从其体态之上,寻得执笔、运笔奥义。
而这番参悟,便是王羲之独有的“鹅头法”。何谓鹅头法呢,据古画之意,乃为执笔之时食指向上微微弯曲昂扬,状似鹅头,故而得名。
先不论其余,单鹅头法真假便不可推测也。作为传闻中王羲之最为著名的执笔手法,但至今并无人得以传承。仿若昙花一现,自王羲之后便彻底消失。
是王羲之过于优秀,故而他人能力不及,无法传承吗?必然不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或无法再寻王羲之第二,但一份执笔手法之教授,缘何艰难?
不论如何,王羲之失传千年的鹅头法,俨然成为书法界最为神秘之存在。有人势必发问,倘若能够再现,是否可再创两晋书风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