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失传千年的王羲之鹅头法还能重返书坛,再创两晋书风吗?( 二 )


不论其余,便假设鹅头法真实存在,那其是否还能重返书坛,可否再创两晋书风呢?想来答案是否定的。
王羲之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书法造诣之辉煌,能人者,万中无一。王羲之其人,可谓千万中无一。
现今社会,虽不愿承认,但书法已然成为一门高深艺术。何出此言?伴随各类简易笔的出现,毛笔在撰写中的作用,逐渐被水笔、铅笔、钢笔等所取代。
许有人会感到悲凉,祖宗千年之文化传承,何故在今日被逐渐摒弃?实则,并非摒弃,而是必然之选择。
毛笔一直存于国人生活,面对书法精通之辈,众人皆是惊呼崇拜,此便是对国家文化之认可。只是,在认可之余,亦要清楚知晓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人们的诸多选择,趋于方便化。
毛笔自研磨水墨开始,到落笔成风结尾,各种过程,典雅却繁琐。与之相比,钢笔之辈便显得简约许多,拔盖书写、写成合盖。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倒也省时省事。故也怪不得如今所普遍推广的乃是后者也。
书法成为了一门学问和高深艺术,这便必然局限了大多数入门者的步伐。并非不愿,而是无能为力。
此为现状,这个浮躁的社会,心平气和的书法家,又当几人?当然,并不否认能人,可这乃为少数。
倘若意图再创两晋之风,便需依托不断演变、优化的书法基础,再行创新。而这份创新,必然要得到多数认可方能为之好也。只可惜众口难调,任何事情基本都拥有两种声音。
单纯将再创两晋之风的关键依托于王羲之失传千年的鹅头法,本身便不理智。一种米尚且养百种人,其为自身独创的执笔手法,是否能够令他人适应,这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纵然今日鹅头法重返书坛,再现于世人眼中,慧眼识珠者又当几人?纵被识得,善于运用着几人?书法是一门不断累积的活计,单有手法却不具备王羲之功底,一切不过镜花水月的空谈。
况且,根据调查发现,鹅头法或许仅是一个传说,并非真实存有。
若有人曾效仿王羲之,便会发现,鹅头法并不适于执笔。关于书法执笔,说法较为统一,皆是指尖有力而掌内空,运用腕力推动手下落笔,一点一横皆为手中功夫。美丑好坏,一目了然。
而所谓的鹅头法执笔,便存有食指上翘,使得中指与食指相去甚远,导致执笔不稳、用力不均的情况。虽不想承认,可此便为大多数人的鹅头法执笔真实情况。
当然,世事无绝对。此番情况或是众人并未掌握鹅头法真章,亦或唯有王羲之能够灵活运用此法。并非说多数人如此,便可验证鹅头法为误传。
述说如此情况,最大原因便是想以此传达一个讯号:仿古效今并无不可,但不得真章且无法结合实际必然有所误差。
昔日两晋书风之盛,自是多数人心中之美好梦幻。但若一时之间无法重创,何苦陷于迷局,困顿不出?
与其耗费多番心血在重塑王羲之的鹅头法,倒不如精进自我、不断创新和积淀。鹅头法能够重回书坛,并非两晋书风再兴之绝对。
本质而言,与其借助未知,莫若依靠自身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