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绣郎”张雪的10年苏绣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李璇
2021年6月底,在全国首个苏绣非遗主题地铁站索山桥西站,一款运用套针、盘金绣两种针法绣制,融合苏绣和数字媒体技术的互动装置《星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体验。
《星空》的设计者张雪,站在人群中,向大家讲解这幅作品模拟星空运转轨迹的运作原理。距离《星空》不远处,陈列着张雪和母亲——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金娣一同绣制的《索山桥西》站牌作品。
2011年夏天,刚刚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男生张雪,回到苏州镇湖,顶着家乡人略显诧异的目光,学习做一名“姑苏绣郎”。2016年11月1日,本报12版头条以《绣花郎张雪:让世界文化遗产苏绣回归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创业故事。
如今,张雪的职业绣郎生涯已进行到第10年,在这10年中,他从设计、装潢、载体等角度对苏绣融入生活的方式进行了探索,也以苏绣为窗口,见证了近年来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双向奔赴”的过程。
文章插图
张雪在刺绣艺术馆。受访人供图
苏绣的“年轻化”探索
2018年9月,张雪带着苏绣元素的衍生品,去北京参加青年创业节目《创业英雄汇》。节目现场坐着12位投资人,听张雪讲完项目计划后,有人愿意拿出100万元投资他的项目,有人则抛给他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把苏绣图案做到耳机上,说这就是传承,那你的产品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对此,张雪的回答是:我有原创的设计。
传统苏绣作品注重技法,张雪更愿意从创意上去“突围”。自2013年起,张雪开启了一场持续数年的“苏绣的可能性实验”,从极简风格的系列绣品、到耳机、手表、笔袋等带有苏绣元素的生活用品,“跨界”“极简”一直是张雪拓展苏绣应用场景的关键词。
不过,张雪设计的产品最初在家乡“亮相”时,也曾遭遇质疑。作为苏绣的主要发源地,镇湖历史上“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刺绣传统厚实。在不少镇湖人眼中,张雪的作品留白太多,图样又现代,与传统背道而驰。“就连我母亲,一开始也不看好我的设计,说你绣得这么简单,怎么会有人喜欢?”张雪说。
压力面前,张雪还是选择继续自己的风格,“刚回镇湖时,我发现家乡从事苏绣行业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传统苏绣图案繁丽,题材却较为单一,受众也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如果能从年轻人感兴趣的风格、领域入手去做些新的尝试,也是苏绣年轻化的一种路径”。
几年探索,变化也在一点点呈现。先是年轻人通过媒体传播注意到张雪的作品,接着,一些品牌开始主动联系张雪推出合作产品,此后,合作品牌的行业跨度越来越大,甚至连汽车品牌也要求在内饰里增加苏绣元素。
与此同时,镇湖本地的苏绣业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张雪发现,回到镇湖做苏绣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
“很多原本不看好苏绣创新的前辈,现在也在让孩子回来跟着他们从头学起,年轻人‘脑洞’大、新点子多,大家一起让镇湖苏绣变得更有活力了。”张雪说。
当然,张雪并没有忽略蕴含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除了苏绣年轻化探索带来的影响,这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重要因素,可以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记得住人,也要记得住品牌
镇湖有一条绣品街,街面上有着大大小小数百家店铺,都经营着苏绣生意,张雪的公司和线下店铺便开在这条街上。
“2015年,我创办了苏州弥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有30多名员工,办公场地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还另设一间300平方米的线下店铺,主要销售我设计的苏绣产品。每个月除了场地费用,人工费是支出的大头,此外还要负担工具材料费和日常开销,从创业到现在,已先后投入了至少600万元资金。”张雪说。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