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绣郎”张雪的10年苏绣路( 二 )


创业的前两年,张雪专注于产品的打磨,公司并未盈利。2017年,随着苏绣产品品类的日益丰富,以及张雪作为绣郎在社交网站和媒体上的“走红”,他的苏绣品牌渐渐打开了市场。
“2017年,公司开始有了微利,此后每年都保持了20%的盈利增长率。在收入方面,除了产品销售收入之外,还有品牌跨界合作的项目费等收入。”张雪说。
产品创意是张雪创业的关键所在,在推广苏绣设计产品的过程里,他曾与一些“山寨”产品“狭路相逢”。为保护创意,张雪现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32项及著作权800余项,“电商平台和镇湖刺绣协会针对侵权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总体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在筑牢知识产权“护城河”之外,张雪对创意的独特性颇有信心:“绣样可以被‘借鉴’,可绣样营造的整体风格是别人拿不走的,从细节上来说,有些绣样看着简单,但是融入了专利针法,或是在不起眼处绣了一枚印章,这些都是不容易模仿的”。
此外,年轻人对知识产权的维护,也令张雪印象深刻。
“曾有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我设计的产品,本意是宣布合作,可不少年轻人误以为对方是抄袭,纷纷在文章下方留言‘这是张雪的风格’‘作品是张雪的’,我当时就做了澄清,但心里毕竟是有点高兴的,这证明我的作品有辨识度。”张雪说。
“乌龙”事件发生后,创始人与品牌的关系引起了张雪新的思考,“为什么大家在提到品牌时,都说张雪而不提弥惟?创业初期,我的绣郎身份的确带来了很多关注,这让记住我这个人比记住品牌要容易。不过,品牌要想长远发展,创始人与品牌必须相互成就,只记住人还是不够的”。
苏绣|“绣郎”张雪的10年苏绣路
文章插图

创作中的张雪。受访者供图

技艺也不能丢
张雪注重在生活中寻找刺绣题材,每每看到值得记录的瞬间,他都会思考一个问题:这个画面要怎样绣出来?于是,以农田里一只困在网中的鹰为创意,张雪绣出了《囚徒》;以一朵形状独特的云为蓝本,他设计出了团扇《凤凰于飞》。
在开拓题材的过程里,张雪渐渐意识到,若想将脑中所想精确呈现在绣品上,观察和创意是一方面,技艺是否娴熟是另一方面。
张雪的作品里,苏绣手表是颇考验针法技艺的一款。在38毫米直径的表盘上,张雪要将一根丝线劈作32份,用其中的一份丝线来绣制图案,同时还要考虑指针和布料的“磨合”关系。
谈到绣功的锤炼,母亲薛金娣是张雪的榜样。“一笔千线”是苏绣领域的一句行话,意即画家的信手一笔,需要绣者千针万线才能呈现在绣面上。薛金娣擅长的正是“以针代笔”,她曾耗时数年完成《韩熙载夜宴图》《姑苏繁华图》等画绣作品,在她手中,一根丝线可劈成32份、64份,甚至是128份。
张雪小时候便常去母亲的工作室玩耍,也帮着大人们分针、引线,可直到自己也入了这一行,他才真正明白苏绣技艺的价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雪在新闻里看到一张医护和患者同看落日的照片,“如果能用苏绣来记录这样贴近现实的题材,一定很有意义,也是检验技艺的一次挑战”。用了4个月时间,张雪和母亲采用细平绣和乱针绣,共同完成了这幅绣品。
“创新绝不是抛弃传统,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在苏绣生活化、年轻化的方向跨界探索,我就越能感受到苏绣绵延两千年的生命力,如果想在苏绣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打磨绣功将是一门持续终生的必修课。”张雪说。
(视频由张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