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历书|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四大发明,而是……( 二 )


明崇祯二年(1629年),钦天监据大统历、回回历推算日食皆不验,崇祯皇帝震怒。徐光启以新法推算,预测“五月初一日,顺天府日食,二分有余,不及五刻”。结果再次获得验证。
在铁打的事实面前,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接受礼部建议,降旨由“身怀绝技”的“三朝老臣”徐光启组织历局,新修历法。
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主持的历局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历法改革,他诚招天下英才,吸收了许多中外科学家。比如中国天文学家李之藻、李天经以及来华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他们编译或节译伽利略、第谷、开普勒以及哥白尼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大量引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和配图。
他自己也经常夜登观象台,主持观测实验。


崇祯历书|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四大发明,而是……
文章插图

1634年,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巨著《崇祯历书》基本完成,历时5年。《崇祯历书》包括46种,共137卷,以欧洲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的天文学体系为基础,系统介绍西方古典天文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日、月、五星、恒星的运行规律,球面天文学原理,着重阐述托勒密、哥白尼、第谷3人的工作,明确引入了“地球”和经纬度的概念,从而破除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旧观念,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天算引进项 目。


崇祯历书|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四大发明,而是……
文章插图

《崇祯历书》融通古今,兼采中西,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极大地提高了日月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确度,是历法史上的彻底革新,奠定了迄今为止300多年中国历法的坚实基础,之后更成为学习天文的主流源头。
这本是一个天赐良机,让原本偏重于经验和实用的中国古典式天文学能由此进入世界天文学共进共赢共同发展的轨道。
3
历史有时候很荒谬,如此先进的《崇祯历书》在1634年修竣之后并没有被立即推行,历法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并未得到运用。新历的优劣之争一直持续了10年,对双方而言,这是一场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争论。
历法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因此中国历代检验历法是否“合天”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验证是否能准确预报天象,尤其是其中的“交食之验”,即日食和月食的预报。
在崇祯改历中,用这种“精度”的准则来判别各家历法疏密,是得到所有天文学家共同认可的。
在《明史·历志》中,传统历法如《大统历》同徐光启主持编修的新法至少进行了8场天文学的实测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运动。结果是惊人的八比零,旧历法不争气的程度如同国足。
最后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在以魏文魁为首的守旧大臣阻挠了近十年后,才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决心颁布新历,但“命运多舛”的《崇祯历书》还没有等到实施,明朝就灭亡了。这划时代的巨著也就悲哀地湮没于易代鼎革之变中。
在徐光启领导修改历法时,欧洲正在兴起蓬勃的科学革命,天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涌现出如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伟大的科学家。
面对这些先进的西方科技,作为“引进西学的第一人”,徐光启不排斥也不迷信,他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先虚心学习,再融汇贯通,最后超胜,这样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不仅在四百年前,即使在今天也是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