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我才74岁!”第二代“白毛女”李元华,退而不休传承民族艺术( 二 )


李元华记得,郭兰英总是先排一次让她看,然后她再有样学样。“当时哪有现在的排练场,就是大饭厅,地上也不像现在一样还铺地毯,就是水泥地。”李元华感慨道,“那批参加过延安时期演出的艺术家都五六十岁了,但所有排练都带着真情实感,没有说排练就是‘过’一遍的,说跪就跪。”李元华说,正是在榜样力量的引导下,她进入了喜儿的状态。
说到跨界唱歌剧,李元华很高兴自己有京剧的底子。“民族歌剧借鉴了大量传统戏曲的特点和优点,《白毛女》表演动作带有舞蹈性,唱腔是民族民间的,又有板腔体的特点,可歌可舞。”剧中那些锣鼓场面,让演了18年京剧的她有天然的亲近感,“《白毛女》让我觉得,从京剧跨界到歌剧跨度并不远。”
【 民族|“我才74岁!”第二代“白毛女”李元华,退而不休传承民族艺术】在李元华看来,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歌剧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李元华曾学过一点意大利美声的发声法,在处理喜儿的部分唱段时也会借鉴一些西洋发声法。“当时一位老艺术家就提出意见:你的声音已经到了‘洋’的边缘,不适合用这样的声音塑造喜儿。”李元华听了这句话,仔细想了想,“老艺术家的出发点是,声音要为塑造人物服务。我演的是17岁的喜儿,声音娇嫩清脆,另外也要用符合中国语言特点的声音来演唱。”
这么一想,李元华觉得确实不适合用拿着“范儿”的美声来表现喜儿。“我不是说西洋发声法不好,现在有很多歌唱家把这种发声法掌握得很好,但唱了半天,中国人听不出来在唱什么,就是因为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和审美。”李元华说,这一理念对她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
“退而不休”推广民族艺术
当今很多年轻观众认识李元华,并不是因为歌剧《白毛女》,而是通过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在第三季节目中,李元华登台演唱了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音乐风格一半是京剧,一半是现代流行音乐,李元华切换自如,很多弹幕都说:“老艺术家都是宝藏吗?!”
其实,李元华对诗词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甚至早于她参演《白毛女》的时间。“那是1975年到1976年间,也就是在毛主席晚年,主席一生酷爱传统诗词,我被当时的文化部调过来,演唱古诗词并录音给他听。”当时,李元华大概演唱了数百首诗词。
“那一段时间给我很多思考,中华传统诗词为什么能穿越时空,到今天都让人热爱?它的美在哪里?”多年之后,李元华感悟到,中国诗词代表着传统的审美,“不仅是文字的魅力,还传承着伟大的精神,作词人的家国情怀和坚毅品质,还折射出中国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她又一次想到了《白毛女》等经典民族歌剧,“你看《白毛女》的布景非常简单,蓝天是大幕,群山是背景,大广场就是舞台,这些一点都没影响观众的理解。”
李元华发自内心地觉得,中国传统美学太了不起了,要把它继承发展下去。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的热潮给传统舞台艺术带来冲击,但李元华还坚持宣传民族歌剧,宣传的经费要么是她自掏腰包,要么是她到处“化缘”。后来,她用了四年时间策划、主持、录制了电视系列片《中国歌剧欣赏》,让电视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歌剧艺术的魅力。
如今的李元华74岁,用她自己的话说是“退而不休”,能登台演出就登台,不能登台就在幕后当策划、导演,多年来从不间断。今年六月,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上演的“传承红色基因庆祝建党百年”开国元勋诗词朗诵音乐会,就由李元华策划。她把开国元勋的诗词配上音乐,或朗诵或歌唱,把传统诗词和红色基因传递给年轻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