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美育实验

美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满足基础知识教育之后的个性探索。
在广东,一座大山深处的小镇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近年来因为涌现出一批获省级奖项的学生美术作品,吸引了不少关注。
继2019年广东省农村学校美育汇报交流会在石潭镇举行后,今年2月,省教育厅美育文件起草粤北调研小组赴石潭镇开展美育调研。到访的人们试图理解,美育的种子是怎么来到大山里的?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乡村学校如何开足上好美术课?持续多年的美育实验,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一眼望去,这里似乎找不到适合艺术“生长”的土壤。
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藏”在粤北大山深处,境内石灰岩山丘此起彼伏,通往镇子的主干道上,散布着些水泥厂和汽修店。
但是,倘若你走进任意一所学校,就会发现这个山区乡镇的另一面——许多色彩斑斓、材料特别的画作被放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这些画作来自最日常不过的美术课。
石潭镇有中小学18所,在校生约5000人。不同于大多数学校将艺术课仅仅当副课,石潭把“美育”提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位置,成为一种基础教育阶段的有益尝试。
为了留住学生
2011年8月,现任石潭镇中心小学校长的邓国生调入石潭二中担任副校长。彼时,居高不下的辍学率正挑拨着乡村学校的神经。
“以前一周里总有那么两三个打架斗殴、发生家庭矛盾之类的事,每天大量学生逃课打游戏机。”邓国生说。
2011年—2015年期间,石潭镇学生流失较多,其中很多人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据统计,全镇辍学率一度高达30%以上。
经过调研和家访,石潭的教育者发现,学生流失严重的原因与家庭因素紧密相关。过去10年,石潭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现象突出。
像大多山区乡镇一样,石潭一度把教学重心集中在传统文化学科。但是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吃力,加之山区上学路途遥远,导致不少学生厌学辍学情绪严重。
怎样才能把学生留住?石潭各所学校想尽了办法,比如,建立学生互助小组、送家长会下乡、加强学生考勤、进行每日师生谈话等。然而,“控辍”效果并不理想。
清远市教研院美术教研员黄伟明参与了石潭美育的全过程,他告诉南方日报采访人员,清远市教研院时任院长邓溯明了解到石潭学生流失的情况,提出通过优化课堂和课程留住学生。第一课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太难,就开展体艺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课堂有吸引力,学生自然留下了”。
在清远市教研院的指导下,石潭二中成为全镇首个“吃螃蟹”的学校,一场体艺第二课堂课程化探索开始了。
押注第二课堂
这场探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员、场地和制度完善的问题,即让体艺第二课堂像文化课一样有专任教师、固定的场地和时间,并对课堂成果进行考核和展演。
2013年底,作为市美术教研员,黄伟明开始接手推进石潭二中第二课堂。美术出身的他加强了艺术介入,指导学校打造艺术项目,并逐阶段提出改进建议。
在有专业人士指导的基础上,石潭二中还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从家长和社会团体中,寻找有体艺特长的人来做辅导老师。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直观地反映在课时量上。石潭二中将第二课堂的时间在开学之初就编入课程表,不得随意更改和删去,同时也作为科任老师的工作量计算。
渐渐地,景泰蓝、十字绣、足球、民族舞等一批课程项目开设起来。
开设第二课堂后,校园文化节成为作品展演的重要场所,每幢教学楼的走廊、楼梯和一楼的通道边,均悬挂、摆设了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