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一曲新词一阕歌——“浣溪沙”( 二 )


全词满含身世之感、亡国之悲 。 上片尤为沉痛 , 开篇即慨叹人生如梦 , 如风吹烛火 , 如飘飞蓬草 , 命运坎坷 , 辗转流离 。 世事变幻莫测 , 人世沧桑巨变 , 梦回故国却故国难寻 , 欲寻陈迹却物是人非 。 “天教心愿与身违”一句 , 是无奈 , 是悲慨 , 是愁恨难泯 , 怅恨难消 。 下片即景抒怀 , 写登临情状 , 池台空逝 , 楼阁向晚 , 寂寞凄凉 , 惨淡哀伤 。 全词句句感慨 , 字字关情 , 怀想与现实残酷对照 , 更显沉痛深切 。
南宋词人张孝祥所作《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抒发家国之悲 , 则为此调豪放词之代表:
霜日明霄水蘸空 , 鸣鞘声里绣旗红 。 澹烟衰草有无中 。
万里中原烽火北 , 一尊浊酒戍楼东 。 酒阑挥泪向悲风 。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 , 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 , 驻节荆州 。 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 , 词人登楼观察边塞情况 , 感慨良多 ,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 全词上片描写边塞秋景 , 水天空阔 , 边地苍莽无垠 , 鞘声红旗 , 一片军戎气氛 。 下片借景抒情 , 中原沦陷 , 无限悲辛 , 唯有借酒消愁 , 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和人民的思念之情 。 全词写词人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 , 意境深沉 , 风格悲壮 。
三、超越愁苦 哲理之思
宋代《浣溪沙》创作极为繁盛 , 如晏殊13首、欧阳修9首、晏几道21首、苏轼47首、贺铸25首、周邦彦10首、张孝祥30首、辛弃疾16首、韩淲36首 。 虽仍多闺怨、离愁之作 , 但题材范围大大拓宽 , 兼有哲理、山水之作 , 风格亦突破了婉转含蓄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即为历代传诵之佳作: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全词伤春惜时 , 感慨年华飞逝 , 语言清丽自然 , 意蕴却深沉伤感 。 伤春之作本为寻常笔调 , 然而此词却独立不凡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 , 历来为人称道 , 不仅因其对仗工巧 , 声韵和谐 , 更因其寓意深婉 , 满含哲思 。 花凋春尽 , 时光流逝 ,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 即使惋惜也无济于事 , 故云“无可奈何”;然而世间万物 , 消逝之中亦蕴含着重逢 , 燕归来 , 正是“似曾相识” 。 词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 给人以哲理启迪:一切美好事物必然要消逝 , 但必然也会重现 , 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亦为传诵佳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 , 等闲离别易销魂 。 酒筵歌席莫辞频 。
满目山河空念远 , 落花风雨更伤春 。 不如怜取眼前人 。
词上片写光阴易逝 , 人生苦短 , 聚少离多;下片借登临所感 , 抒发词人把握当前、超脱愁苦的人生态度 。 下片亦满含哲思 , “满目山河空念远 , 落花风雨更伤春”一句 , 意境开阔辽远 , 情思悲慨深沉 。 登临之时 , 但见满目山河 , 不禁使人思念远方友人;风吹落花 , 发现春天易逝 , 不禁使人更加伤怀 。 时空不可逾越 , 消逝之物不可复得 , 令人徒生悲慨 。 末句突转 , 以“不如怜取眼前人”大气作结 , 与其徒劳思念远人 , 哀伤逝去之物 , 不如珍惜眼前情谊 , 超越愁苦 , 达观处世 。 全词沉郁中有豁达 , 悲慨中蕴哲思 。
苏轼亦有两首《浣溪沙》名作: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 潇潇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细雨斜风作晓寒 , 淡烟疏柳媚晴滩 。 入淮清洛渐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