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作者: 狐狸晨曦
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文章插图

古代皇后和皇太后等宫廷贵妇,对地位比自己低的臣子,一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吾”。包括公主、王妃和高等嫔妃(皇贵妃、贵妃、妃等宫廷命妇),同样也是如此。
而“本宫”“哀家”云云,最早全是戏曲里流传出来的,正史里的后妃、公主根本从来没有这么自称的。如果看到喜欢这么写的作者,多半没什么文化。
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
【 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
影视小说中,宫廷女人最常用的自称“臣妾”,其实也是错的。正史中的“臣妾”二字,要么做“臣+妾”解,即被征服为臣民的众男女的合称,如颂圣奏章中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要么做“臣(动词)为妾”解,即征服某范围内的男女为臣民;要么做“臣之妾”解,即男性臣子对君主谦称自己的妾室。如果是正妻,当然就是“臣妻”了。
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文章插图

【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
比如刘备在许都青梅煮酒时,向顶头上司、司空曹操大人介绍自己的妻子糜夫人和妾室甘夫人,就可以说“臣妻糜氏、臣妾甘氏”,曹司空见之大悦,曰:「玄德公勿忧,若有不测,汝妻子吾养之」……
至于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平等,或偏低的人,则一般很自然地自称“我”或者“吾”。即使是皇后、公主、妃嫔这些宫廷贵妇,同样也是如此。如皇后和公主,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一般自称我、吾,对皇帝则谦称“妾”;公主对父皇,口语称“儿”,上奏称“妾”;嫔妃对皇帝则谦称“妾”或“奴”。特殊情况下亦有例外。
明朝有两个例子,一是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和孝康皇后张氏,他们平素相处如民间夫妻,一同起居,因此张后对丈夫就很自然地自称“吾”;
明孝宗弘治帝皇后:张氏
另一个例子是1615年,梃击案发生后,明神宗朱翊钧先寻王皇后商量,此时已满50岁的王皇后自称“老妇”,而郑皇贵妃则向皇帝、皇后赌咒发誓,非己所为,自称“奴”和“奴婢”。
明神宗万历帝皇贵妃:郑氏
【先是,张差事发。神庙即诣中宫。王皇后迎见曰:“皇上何缘得见老妇?”上曰:“有事相商。”遂坐语其故。后曰:“此事老妇亦不敢知。须与哥儿面讲。”哥儿者,东宫也。少顷,东官至。后问之。东宫曰:“必有主使。”神庙色变。而郑贵妃徒跣指天自誓曰:“奴婢万死,奴家赤族。”神庙勃然废席而起,骂曰:“此事朕家亦了不得,希罕汝家。”】——史敦《恸余杂记》
中国古代虽然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但同时亦以孝治天下,皇太后对皇帝当然是不能用谦称“妾”的,因此除了自称“我、吾”外,书面语诏书上也称“予”。当然还有年长妇人的通用自称,“老身”或者“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