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二 )


汉朝时,后权犹重,皇太后更有对应朝廷九卿的独立属官,如长乐卫尉、长乐太仆、长乐司马等,因此也可自称“朕”,和被敬称为“陛下”。
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文章插图

魏朝建立后,从曹丕开始抑制后权,严禁后妃干政,太后就不再自称“朕”,和改称“殿下”了。两宋时期,皇太后即使临朝称制,通常也是不称“朕”的。极端例子是南宋末代太后杨氏,因为是国难当头,一路逃亡,由嫔妃母以子贵成为太后的,本身又性情懦弱,因此面对百官仍谦称为“奴”。
【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 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当然,一些威权犹重、摄行皇权的皇太后,或是在塞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自称为“朕”,被众臣称为“陛下”,都很正常。如北魏摄政太后冯有,契丹摄政太后萧燕燕,武则天称制时期,都是如此。
到了清代,情形又有所不同。即使慈禧太后摄政近半个世纪,口语中也不曾称“朕”,但是《清实录》中,却将孝庄太后的口语书面化后,令其自称为“朕”,事实上这位蒙古老太太一生抗拒汉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而民国政府给清末代隆裕太后的国书,同样敬称其为“陛下”。
明孝宗|宫斗剧中的“本宫、哀家、臣妾”, 在正史中根本不存在
文章插图

【太皇太后见而异之。问知有娠,顾谓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清圣祖实录》
【在寿日那天,袁世凯派了秘书长梁士诒前来致贺,国书上赫然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溥仪《我的前半生》
通行的古装影视或古言小说,以为皇帝必“朕”、太子必“孤”,王必“寡人”,太后必“哀家”,皇后嫔妃公主必“本宫”,各自特殊称谓不离口,连个“我”字都不会说了。其实这都是病,得治。真正的古人才没这么装腔作势呢!
细看《二十四史》记载,即使是皇帝,自称“我”的时候也太多了。至于「因为皇帝特别宠爱某女子、所以在她面前只称“我”,不称“朕”,以示特殊钟爱?」——某些言情小说作者自己发明的,信这个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