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故事多(行天下)

|长治故事多(行天下)
本文图片

龙 一
郭红松绘
|长治故事多(行天下)
本文图片

车辆在“太行天路”上行驶 。
新华社采访人员詹彦摄
我这是第二次来山西长治 , 原本是想仔细看看这段壮美的太行山 。
从平顺县到黎城县的这段“太行天路”不宽 , 经常是从山巅盘旋至谷底 , 又由谷底曲折回绕至山巅 , 能从各个角度展示这幅长达数十公里的“北派山水”画卷 。 有时候我蓦然发现 , 公路居然是沿着山脊修建的 , 可以左右观赏两侧的重峦叠嶂 。 我在想 , 没有公路的时候 , 人们要从这样的大山里走出去 , 得经历怎样的艰险 , 于是 , 我便联想到了上古神话 。
女娲补天
不论是从考古发现 , 还是根据地质地貌的考察结果判断 , 长治及其周边地区都应该属于华夏文明发源地 , 华夏儿女或许正是从我看到的太行山中走出来 。 这次历史性的演变 , 我们从上古神话中能够找到线索 , 例如“女娲补天”的传说 , 很可能就发生在这段最美太行的绝壁、沟壑与丛林中 。
“女娲补天”应该是发生了巨大的自然灾害 , 传说中的情形是天塌地陷 , 暴雨洪水 , 猛禽野兽伤人 。 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用当代科学的观点看 , 这些现象应该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 , 或者小行星撞地球这样的天体运动有关 。
神话传说中认为 , “天地亦物也 。 物有不足 , 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 , 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 ”但我认为 , 女娲“炼五色石”并非真的补天 , 而是她改进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制技术 , 开始烧制陶片甚至类似砖瓦的建筑材料 , 并将这些颜色各异的陶制材料与石块、灰泥相结合 , 用来改善住所 , 使其坚固保暖 , 且能够抵御野兽侵害 。 同时 , 不再漏雨的住所也能够给采集来的种子类食物提供良好的仓储条件 , 让珍贵的食物能够保存到大雪满山的冬天 , 使部落中不至于饿死人 。
女娲的这一行动意义非凡 , 因为面对生存环境恶化的现实 , 她并没有选择祖先惯常的“迁徙之路” , 而是选择了不屈服和抗争 , 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 这便避免了迁徙过程中人口的大量损失 , 同时提高了整个氏族乃至整个华夏地区人类的生存技能 。
居住条件的改善 , 让人们在夜晚或是在漫长的冬季开始渴望“文艺生活” , 于是后人说女娲发明了乐器和音乐 , 有人开始以此讲述祖先的故事 , 这些都是物质生活进步对文化生活的自然引导与推动 。 由于女娲在历史关键时期的作用 , 也可能是许多女首领的功绩在传说中慢慢集中到女娲这一个人身上 , 后代子孙在传说中丰富并神化了这个形象 , 女娲因此被称为“娲皇”“大地之母” 。
神农尝百草
清晨我离开岳家寨的悬崖民宿时 , 早餐中有武乡小米饭和黄黏米面做的油糕 , 这是长治的传统美食 , 非常充饥 , 直到中午我还没感觉饿 。 这些食物不由得让我联想到炎帝 , 也就是著名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 这个故事也应该发生在太行山一带吧 。
当时人们为什么会由采集狩猎生活转向农耕生活呢?我认为 ,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背景应该是地球处于“小冰河期” 。
一方面 , 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 , 一些重大的社会演变 , 其推动力往往是巨大的自然灾变;另一方面 , 小冰河期的周期性与华夏民族由采集狩猎的社会向农耕为主的社会转化 , 在时间上大概率是重合的 。 极端灾害造成大面积饥荒和人口锐减 , 就在这个时候 , “神农氏”出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