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主角”是怎样炼成的( 三 )


忆秦娥入行之初便被贴上了“傻”的标签 , 众人笑她不懂世故 , 丈夫怪她不解风情 , 面对戏之外的一切“麻烦” , 她都显得束手无策 , 顾此失彼 , 心力交瘁 。 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 , 智障儿子意外身亡 , 艺术盛期已过 , 不得不让台于自己亲手培养的后起之秀养女宋雨 , 一路踉跄行来 , 命运对忆秦娥来说 , 可谓残酷得不留余地 。
失去方向感的忆秦娥回到“易招弟”放羊的山村 , 生活再次将她打回原形 , 从光彩照人的舞台“美玉”回归为一文不名的山野“顽石” 。 至此 , 忆秦娥脱口吟出一阙《忆秦娥·主角》——“易招弟 , 十一从舅去学戏 。 去学戏 , 洞房夜夜 , 喜剧悲剧 。 转眼半百主角易 , 秦娥成忆舞台寂 。 舞台寂 , 方寸行止 , 正大天地 。 ”这是“主角”对自己悲欣交集的艺术人生的豁然开悟 , 醍醐灌顶 , 明心见性 。 在“急急风”的板鼓声中 , 忆秦娥沿着人生的抛物线继续跑着“圆场” , 这源自惯性 , 也出于艺术之美的召唤 , 更是个人意志的一往无前 。
《主角》以此作结 , 应该说 , 实现了王蒙对陈彦屡次强调的“抡圆了写”的期望 。 作家怀着巨大的悲悯 , 将主角引向更加高远宏阔的“正大天地” , 这是对戏曲舞台上“大团圆”结局的反拨和升华 。 小说结构的开放式结尾和人物命运的未完成状态 , 唤起读者对忆秦娥主角人生的持续回味和反思 , 进而引发对戏曲生态建设和发展走向的探索和想象 。
小说愈到后面 , 愈加明晰了忆秦娥的主角潜质 。 她的“傻” , 她的“木” , 造就了她不谙世事 , 不“开窍”、不“灵醒”、不“玲珑”的样子 , 台下的忆秦娥完全卸去了主角的光环 , 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后知后觉、脑筋迷糊的“笨人” 。 但正是这个天生绘事后素的胚子 , 才被老艺人视为可堪雕琢的璞玉 , 加之她愈挫愈奋的上进信念 , 年复一年心无旁骛、飞蛾扑火般“钻”在戏里 , 方成就了“秦腔皇后”的舞台传奇 。
前辈艺人舍命相搏 , 堪为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壮烈示范 , 忆秦娥无法效仿 , 她将以身殉艺的悲壮转化为一种心劲儿的搏杀和较量——在日常生活的繁难苦痛对其无休无止的身心围剿中 , 始终保持对戏曲艺术的钟爱与不弃 。 她以一种回旋和退守的姿态去悟道“戏”之真谛 , 就像她所练习的“慢卧鱼”技巧 , 一次“卧鱼”的完成 , 从一分钟到几分钟再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 骨肉身架一寸寸锉下去 , 心气的清朗竟一点点超拔飞腾起来 。 在这一升一降中 , 她体验着艺术所遵循的“度”的哲学 , 寻觅着“技”与“艺”美美与共的平衡点 , 也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 。
唯其如此 , 忆秦娥才能在滚滚红尘中把持自我 , 坚守初心 , 才能在世态炎凉中宠辱不惊 , 静待花开 , 才能遍访民间珍稀化石般的老艺人 , 将几十本上百本濒临失传的秦腔老戏“背”在自己身上 。 这种敢于担当的意识和毅力 , 这种守正传承的危机感和行动力 , 使忆秦娥超越了一般意义上“主角”的职责范围 , 成为为戏曲续命的智者和勇者 。
《主角》如同一座透明的熔炉 , 全程展现了“主角是怎样炼成的”那些至微至著的景观 。 在忆秦娥身上 , 我们见证了炼石成金的艰辛和痛苦 , 更看到了化蝶涅槃的欣悦和庄严 。 读者只有忍受着“熔炉”的炙烤 , 才能触到《主角》如火如荼、喷涌怒放的烟花 , 才能感知小说内蕴的澎湃激情 。
【|关注|“主角”是怎样炼成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