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戏曲的新文献

三晋戏曲的新文献—读《山西戏曲碑刻辑考》
选自《晋阳学刊》2003年第2期 , 周华斌
冯俊杰编著的《山西戏曲碑刻辑考》(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全书采集山西古碑100通 , 上自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 下迄清光绪二十七年 , 时间跨度将近千年 。 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 古来视戏曲为小道 , 文献记载多有缺憾 。 这些默默屹立在乡野之间的古碑 , 虽经岁月剥蚀 , 却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 记录着民间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三晋戏曲的新文献
本文图片

全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辑” , 更在于“考” 。 一方面 , 通过实地考察 , 将石碑文全文照录;另一方面 , 结合文献古籍、地方志书、风俗民情对碑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戏曲事相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 其多方位的人文视角 , 以及文物、文献、田野考察三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 标示出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新的学术途径 。 百通古碑 , 纵览千年 , 体现中国戏曲成熟、发展的全过程 , 可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 , 从而为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珍贵资料 。
山西是戏曲文物大省 。 人称:“商周文物出河南 , 汉唐文物出陕西 , 宋金文物出山西” , 宋代以来的地面文物所存之多、之精 , 非山西莫属 。 其建筑、壁画、雕塑 , 相应的民俗———那些口传的、无记录的、有形或有声的文化遗产 , 使山西成为考察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 宋代以降 , 平民戏曲走向成熟 , 明清时期更加泛滥 , 乃至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 自王国维以来 , 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者大多数着力于文本和文献的稽考 , 不大注意场上的演剧特征和民间的戏曲事相 。 “五四”以后 , 知识分子走向民间 , 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千百年来广布民间、融于民俗的戏剧现象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大部分学者难得有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 , 中国戏曲史的总体研究长期停留在书斋式的文案和文本层面 。
我的父亲周贻白毕生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 。 他始终重视场上和民间的戏剧创造 , 十分器重与之相关的文物文献、资料图片、唱片乃至小唱本的收集与研究 , 认为“戏剧非奏之场上不为功” 。 自!"世纪’"年代始 , 山西、河南陆续有戏曲文物发现 , 先父都曾经著文阐解 , 如山西广胜寺元代“忠都秀”戏曲壁画、侯马金代墓葬中的戏台模型及戏俑、河南宋墓中的杂剧雕砖、南宋杂剧绢画等 。 )"年代初 , 在我继续从事戏曲史研究之时 , 先父之贤弟子、戏曲史专家余从先生告我:“搞戏曲史必须到山西去 。 ”$%)!年 , 我到山西参加梆子声腔学术研讨会 , 从太原到运城 , 一路观摩地方戏曲演出 , 一路考察戏曲文物 , 晋南的戏俑、戏楼和戏俗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此后又曾多次前往 , 走遍了晋南、晋中的十几个县 , 大有所得 。 有学者称:“晋南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 二三十年来 , 山西不断有新的戏曲文物文献发现 , 如嵇山县宋金杂剧俑群 , 芮城市永乐宫元代石棺的杂剧线刻 , 右玉县元明水陆画中的路歧人形象 , 上党地区的“迎神赛社四十曲宫调”手抄本;宋金元明清历代延续的神庙戏楼和社火戏剧等 。 经实地考察 , 我越发感受到此言不虚:“搞戏剧史 , 必须到山西去 。 ”尤其是遍布晋南大地的戏曲文物和戏楼、戏俗 , 其丰富与集中的程度为其他地区所不及 。 从另一个角度说 , 山西的戏曲文物和文献大有可为 , 也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 。 其中 ,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几位教授和中青年学子多有成果问世 , 颇为引人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