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戏曲的新文献( 三 )


第三是审美观念———碑刻所示 , 包含对祀神演剧的看法、对戏剧的评议、对民间戏班、艺人、演艺水平的记录 ,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时代官府、文人及公众的戏剧观念和审美态度 。 冯先生称:总体上看 , 宋金元时期对演剧酬神既有宽容、欣赏 , 又有贬抑、排斥 。 元代祀神演剧更为普遍 , 即使思想保守的官员也无可奈何 。 明代地方官员对此则多持通达和宽容态度 , 甚至有人开始自觉提高戏曲文化的地位 , 寻求某种理论的支持 。 清代不但“演戏酬神 , 例所不禁” , 而且对戏剧本质的理性认识渐渐增强 , 以至于剧坛上的“花雅之争”在神庙戏楼里同样进行了一个多世纪 , 最终出现“乱弹”胜出的局面 。
碑刻原文的文化价值不止于此 , 不同时代、不同庙宇、不同用途、不同撰者所涉及的不同的祀神演剧活动 , 显示着丰富复杂的思想观念、宗教心理、祭祀习俗、社火活动、建筑形制、民俗文化等等 。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能够引起学者们的多视角、多方位的思考 。 文献的发掘和记录具有永恒的价值 , 其意义就在于此 。
【|三晋戏曲的新文献】近十几年来 , 中国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多有拓展 。 特别是关于民俗民间戏剧、宗教祭祀戏剧、仪式戏剧、场上戏曲的研究 , 多运用艺术学、戏剧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 , 对固有的“戏曲”观念和“声腔剧种”观念有所突破 。 由此 , 在中国戏剧及戏曲的起源、形态、发生、发展等问题上出现了新思路 , 可以与国际性的戏剧研究如东亚传统戏剧研究接轨 。 冯俊杰和戏研所同仁们多次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 , 《辑考》一书 , 表面看来是抄碑、读碑、解碑 , “钻故纸堆” , 实际上在戏剧学、民俗学和史学领域功不可没 , 为学界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 其中所反映的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 , 与时俱进 , 不啻为本学科的前沿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