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只是浪漫( 二 )


鹊和桥的意义重合 , 都与爱情、家庭有关 , 所以“鹊桥”成为古代表现爱情婚姻的专用语 。 鹊桥神话表达了对夫妻离散的同情 , 以及重建幸福家庭的强烈愿望 。 而后世用来表达男女相逢的“鹊桥会”一词 , 更是多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含义 。
|七夕,不只是浪漫
本文图片
▲《乞巧图》钱慧安(1833~1911)
七夕 , 乞巧
古人将夜晚称为“夕” , 牛郎星和织女星也只能在夜晚才能看到 , 所以在古代 , 七夕大部分活动都在夜晚进行 , “乞巧”是这些活动的中心 。
织女善于织布 , 心灵手巧 。 女子于是在七夕这一天在庭中遥向织女星乞巧求智 。 据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 乞巧最早起源于汉高祖刘邦的后宫 , 方式最开始是穿针 ,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俱以习之” 。 接着 , 人们在穿针乞巧时会陈列一些瓜果 。 在南朝时 , 七夕乞巧的流程还特别提到了以蜘蛛能否在所陈列的瓜果上结网来作为女子是否乞巧成功的标志 。
到唐代 , 乞巧仪式综合了穿针、陈列瓜果、蜘蛛结网等因素 , 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流程 。 据《开元天宝遗事》 , 每到七月七日夜 , 唐玄宗与杨贵妃让宫女们在庭中摆上瓜果、酒食 , 祭祀牵牛织女二星 , 又各捉蜘蛛关在小盒中 , 第二日将盒子打开 , 看蛛网的疏密程度 。 蜘蛛网密的被认为巧多 , 稀的巧少 , 民间也纷纷效仿 。
到了明清时期 , 穿针乞巧的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 , 乞巧的时间也由夜晚变为正午 。 女子用碗将水装满 , 放在正午的日光下 , 然后将绣花针放在碗里 。 针浮影落 , 如果针影如花似云 , 或呈鸟兽形 , 就会被认为“乞得巧”;如果针影似槌 , 或弯曲不成形 , 就会被认为“乞得拙” 。
乞巧虽以女性为主 , 但男性也可参加 。 在宋代 , 人们会搭建“乞巧楼” , 在其中设牛郎、织女神像 , 男孩将笔墨纸砚放在牛郎神像前 , “乞聪明” , 女孩将针线等放在织女神像前 , “乞巧” 。
除了乞巧 , 人们还会在七夕时祈求子嗣 。 宋朝女性会在七夕前用瓷器将绿豆、小麦等浸湿 , 使其发芽 , 然后用彩色的丝绳将其一束束扎起 , 这种方式被称为“种生求子” 。 人们也常在七夕表达爱情 。 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七月七日 , 临百子池 , 作于阗乐 。 乐毕 , 以五色缕相羁 , 谓为‘相连爱’” 。 到唐代 , 白居易《长恨歌》的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 , 夜半无人私语时”更让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
总的说来 , 在古代 , 七夕虽然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紧密相连 , 但它却并不是专属于情人之间的节日 , 而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节日 。 这一日 , 女子会祭拜织女、乞求巧智、切磋女红……所以 , 七夕又被称为“女孩儿节”“女儿节” , 男女定情 , 只是这个节日的一部分内容 。
|七夕,不只是浪漫
本文图片
▲《兰闺乞巧》朱铁安1949年作
七夕 , 曝书晒衣
除了乞巧 , 七夕的另一习俗曝书晒衣 , 更有文人气息 。 七月七日曝书晒衣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 。 古书记载:“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 , 常至七月七日 , 宫女出后衣登楼曝 。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说当日“可合药丸及蜀漆丸 , 曝经书及衣裳” ,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书籍与衣服被虫蠹 。
说到曝书 , 东晋王隐所著的《晋书》里还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司马懿以患有风痹病为由 , 婉拒曹操征辟 , 后来曹操命人暗中去调查 , 发现司马懿七月七日还在家中晒书 。 得知真相后 , 曹操再次遣人征召司马懿出仕为自己效力 , 并且放出狠话:“若复盘桓 , 便收之 。 ”无奈之下 , 司马懿惧而应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