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春秋战国玉器纹饰概览( 二 )


5、“硬刀刻” 。 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 , 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 , 精深有力 , 线痕纵横吞吐 , 参差利落 , 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技法 。 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 。
战国玉器纹饰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战国组合纹 。 战国时期 , 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 , 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合 , 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















战国 谷纹璜
2、战国谷纹 。 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 , 但形体略小 , 乳突有扎手感觉 , 底部有突出“芽弯” , 排列密集均匀 。 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 , 手感圆滑 , 排列略显疏稀 。 战国后期谷纹多阴线刻 , 线纹飘逸 , 线形流利 , 手感平润 。 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 , 事实上 , 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 。 一般来说 , 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 , 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 。 把谷纹用阴线勾连起来 , 是战国后期楚国一带常用的手法 。
3、战国蒲纹 。 在谷纹的基础上加刻斜格线 , 这种纹饰始于战国 , 人们把它称作“蒲纹” 。
4、战国星纹 。 “星纹”是战国新创纹饰 , 形状就象硕大的环形宇宙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 。 “星纹”的出现 , 经过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发酵 , 直接引发了“列星纹璧”的制作高潮 。



战国 龙首凤尾纹珮
5、战国螭纹 。 战国螭纹是春秋螭纹的继续与发展 。 战国螭纹多数由龙形首演变为云豹形首 , “螭虎”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



战国双首龙纹玉佩
6、战国龙纹 。 战国龙纹中有大量的“双尾龙”和“双首龙” , 并且龙身出现鱼鳞纹 。 这是与春秋龙纹的重要区别 。
7、消失的痱牙 。 战国玉器上很少饰有痱牙 , 代替痱牙的是出廓附件 。 出廓镂雕在汉代得到大力发展 。
二、主流线条
1、丝刻线 。 和春秋时期一样 , 游丝刻依然是主流线条 。 古籍曾有记载:“汉人琢磨 , 妙在双钩 , 碾法婉转流动 , 细入秋毫 , 更无疏密不均 , 交接断续 , 俨如游丝白描 , 毫无滞迹 。 ”汉代这种精细入微、延续委婉的刀法 , 是对春秋战国游丝刻线的直接继承 。
2、硬刀刻线 。 战国事情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的“硬刀刻” , 线条更为洒脱 , 与后来的“汉八刀”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 。
3、轮廓线 。 战国玉器上的轮廓线常见的是单阴线和绞丝纹线 , 也有少量浅浮雕阳纹线 。
三、新器型
1、组合佩 。 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的组合佩饰件 。
【春秋时期|春秋战国玉器纹饰概览】





战国 双龙首璜
2、双龙形和W形龙纹佩 。 战国的龙是玉器史上最生动的龙:有胎有骨 , 有体有用 , 有形有势 , 有蹲有跳 , 有卧有腾 , 灵活飞动 。 真是“尽其灵而足其神” 。 战国时期出现的双龙形和W形龙纹 , 转折有如羚羊挂角 , 内钩有如水银泻地 , 结尾干脆利落 。









战国 兽面带钩